每日杂志|3年游走4大河 周龄龄圆父母遗愿
2022-08-29 07:07
「女儿啊,我和你妈妈一生梦想:俩口子把臂同游,沿着四大河流的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和入海口,完完整整走一趟」、「这是我俩生命中的遗憾,我本想独闯四河,可惜未及成行便卧病在牀,他日与你爸爸在天国相聚,他不会怪责我吧……」为圆挚亲遗愿,退休教师周龄龄(原名周月龄)带着父母的照片,孑然一身踏上征途,辗转花了三年时间,游走中国四大河流——黑龙江、黄河、珠江和长江。沿途所见,她未敢遗忘,执笔写下逾百篇游记,集结成书,书名为《圆梦》。 记者 林家希摄影 褚乐琪
谈圆梦,周龄龄意不在说教,而是希望分享她眼中的中国,书中所写的是游记、历史,还有人。这些人不一定是生死之交,大多仅几面之缘,却让人念念不忘。
例如在漠北四天三夜,开着越野车带她跑遍大兴安岭、陪着她爬上近千级阶梯,眺望黑龙江第一湾的孔哥。她还清楚记得,临别前对方的叮咛,以及其妻子和小姨到机场送行的场景。
遇好人好事 感受人性本善
又或者那位在拉萨旅行社工作的女员工,连拨十多通电话,助她找到愿意在青藏高原驾驶的司机,更花了整个晚上,为她在网上预订从重庆出发的长江三峡邮轮行程。
还有在她经历高原反应时,以全身力量从后推着她走上黄河源头牛头碑的大个子司机;在她擅闯盘锦高铁站铁道警察派出所时,与她友善交流香港情况的公安;在丹东小区闲逛时,送她围巾当「手信」的服装小店老板娘等。
周龄龄骄傲地说,在旅程中甚少做笔记,那些好人好事,却不时在脑海重映,每个微小细节均历历在目,「我感受到人性本善,当你真心对待他人,就能收获别人的真心。」
双亲毕生付出 办学作育英才
在众多面孔里,一路伴随她同行的,还有父母。一九八八年及一九九九年,周龄龄的爸爸妈妈相继离世,他们一生深爱祖国,以校长身分作育英才,传授中文、中史和中国地理等知识,她尤记得母亲授课时,绘声绘影描述东北三省的黑色土壤,又叮嘱学生要认识河流源头。旅程的每个瞬间,她总能看见父母的影子。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八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一九四六年,满怀大志的热血青年周捷君,眼见战后中国满目疮痍,毅然放弃继承父亲经营的长生店,联同志同道合的友人,包括妻子吕仪和,在筲箕湾西湾河街一幢旧楼,创立「大同学校」,后拆迁转移至西湾河区成安街。
「他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特意在木屋区附近开校。」周龄龄说,父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学费仅为当时市民平均薪金的百分五,更安排老师,于课后将学生送回家,让居于偏僻山顶的基层学生,也能无负担地上学。
为了办学,她的父母倾尽一生,全家均在校内居住,她和五名兄长和姊姊,晚上睡在课室的桌子上,哥哥们还担任校工,清洗全校厕所,「每到台风天,父母会上山接学生的家庭到校舍避难,而我们要负责照顾他们。」
以教育富强国家 栽种大爱种子
后来她们与姑母的家庭同住,十多人挤住三百尺单位,直至长大成人,她所穿的都是人家的旧衣服,「十八年来,只有六岁那年,妈妈给我买过两件新衣,一件黄色大衣、一件蓝色毛衣。」
她的记忆中,父母忙于工作,不是加班,便是上门家访学生,甚少陪伴她和哥哥姊姊,她开玩笑地说:「想起来也生气,他们将所有心思放在其他小孩身上,从未看过我的功课。」
如今回想这段成长过程,仍隐隐含有百转千回的情绪。说来神奇,周氏六兄弟姊妹从未埋怨父母,让他们度过辛酸的童年,周龄龄坚定说道:「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不为个人利益,而是希望以教育富强国家,让百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捐建山区小学 实践父母思想
她的父母,或者甘愿领低薪留在大同学校的老师,那一代人随着时代远去,大同学校经历三十年风雨停办的故事,留下了甚么?周龄龄不讳言,他们用「身教」的方法,将善良、勤劳和大爱的种子,栽种在莘莘学子的心灵。
这些精神沉淀在岁月里,六兄弟姊妹在一九九九年,把父母的遗产捐出,用作兴建内地山区小学,传承和实践父母的教育思想,在清远佛冈县石联村建立石联大同学校,又修桥补路,让贫困的偏乡学生也能上学,得到改变人生的机会。
六人每逢九月开学,均会北上探望学校师生,为他们颁发奖助学金和奖教金,更会在农历新年与校长和教师吃团年饭,偶尔看看为父母而建的纪念碑,回味当中的豪情壮志,观照人生。
血浓于水,流着爱国的血脉,周龄龄不忍青少年憎恨国家,故身体力行到内地感受民生,希望唤醒年轻港人抛下偏见,客观地认识国家,「认清自己的根、家庭的根和国家的根,做人才有希望,中华儿女们,我们一起加油啊!」
全文刊《星岛》「每日杂志」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