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吴家颖不靠奇迹靠累积 耕耘10载推动商界环保
2022-08-22 07:12
「商界」与「环保」二字,看似存在矛盾,前者以经济为先,而要环保,往往需要在同样工序上投资更多成本,不符合效益。这种「另类」冲突,在商界环保协会行政总裁吴家颖身上也可体现,一身笔挺西装,配上一副方框眼镜,谈吐举止温文儒雅,典型的学者模样,却游走商界,说服各大小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推动不少企业签定净零碳约章,希望为香港带来改变,「环保不是工作,是信念,也是人生态度!」
记者 林家希 摄影 梁誉东
商界环保协会迈入三十周年,去年上任的行政总裁吴家颖,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已投身研究和政策倡议工作二十五年。他在香港大学读地理出身,涉猎的多是都市地理和人文地理,当时社会氛围中,环保不被重视,甚至不会有人将相关工作视为职业志向。
毕业后,他从事研究助理和讲师等工作,但接触的领域不乏探讨城市面貌,以及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所观察的问题,实际与环境密不可分,「譬如看交通系统规划和效率,塞车也引致了空气污染和噪音等,环境保护本来就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
说服远洋船弃用重油 明订政策
后来吴家颖成为独立公共政策智库思汇的研究总监,主力研究船舶,特别是远洋船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六至○七年政府未有将船只列入主要污染来源,过去录得的数据也显示,其废气排放量远比其他污染源低,他怀疑是因部分计算排放量的设定过时,「香港作为一个重要港口,无理由船只排放量偏低。」
于是他和团队进行研究,探讨远洋船的特性,发现船只停泊时间长,期间所烧的是重油,即炼油剩馀的残油,「远洋船的引擎大,才可以用涡轮将黏稠的重油加热,变回液体再使用,可想而知过程耗费多少能源。」
倡香港做原料供应港
「一般学术研究,可能计算出结果,最后在国际期刊刊登,但很少人会特意到图书馆翻查论文。」吴深信,作为学者,可以多走一步,遂与航运界分享研究内容,试图说服他们改用单价较高,但含硫量较低的低硫油,「远洋船在国际上航行,绝对有条件和能力转用低硫油。」他坦言,其他地区的港口管理局或政府部门有订立相关要求,惟香港没有,船公司自然在港用最便宜的重油。
庆幸的是,不少航运公司被说服,自愿更换用油,令葵涌一带的空气污染情况有改善,多年后该建议更成为正式政策。吴不讳言,要推动一个政策,至少要约十年时间,「政策倡议要有恒心和耐性,有时步伐慢,不代表失败。」
商界环保协会其中一项工作,是进行环保研究,吴家颖亦有参与其中。他和团队眼见有本港公司投资兴建液化天然气的接收站,故进行一项相关研究,「净零排放难一步到位,液化天然气是当中较好的低碳替代品。」事实上,部分内地和新加坡港口,已提供多款包括液化天然气等燃料,供远洋船补充,令香港作为航运枢纽的竞争力下降,有机会影响本港经济发展。
研全球统一「绿色」标准
报告完成后,吴和团队持续与政府紧密联系,探讨令香港成为原料供应港的可行性,建议获纳入近年的《施政报告》,政府将拟定具体方法,推进远洋船使用液化天然气,并订立海上供应相关燃料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他脑中编织的减碳梦,虽还有些遥远,但已悄然成形。
根据政府要求,现时每家在港上市的公司,必须每年披露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市面上亦有不少标榜碳中和与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不过,过去一直有意见质疑,部分企业以虚假或具误导性的方式「漂绿」,换取资金和商誉。吴不讳言,相关情况难以避免,因目前本港未设统一标准,「怎样才算绿?多绿才算绿?有太多不确定性。」
他提到,欧美和内地均有意为企业订立标准,认为香港可作参考,「长远而言,是否应该全球采用同一套规范才有效?相关问题也是值得商讨的。」
盼推「碳标签」分辨低碳产品
吴认为,要改变企业,不论投资者还是市民,也扮演重要角色,「当大家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选择碳排放较少的产品,相信可间接影响生产者重新思考。」未来,他希望推动「碳标签」,「像能源或营养标签一样,列出产品在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相信有助市民挑选低碳产品。」
相关措施需要政府统筹并界定准则,或者需要数以年计的时间,才能展现曙光。但吴家颖有的是耐性和毅力,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凡事没有「奇迹」,只有「累积」, 所有事情,终得合众人之力,才有机会达成,「减碳由生活做起,近年市民环保意识抬头,正是好时机。」
全文刊《星岛》「每日杂志」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