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邬满海形容建过渡屋属「开倒车」

2022-06-13 07:42

邬满海认为,近年公屋落成未能配合需求。
邬满海认为,近年公屋落成未能配合需求。

政府一向以「房屋阶梯」为房屋愿景,认为经济条件较差家庭可租住极易负担的公屋,以此作为初阶;随着经济上扬,住户收入和储蓄增加,便可拾级而上,改为购买资助出售单位。由管理公屋到设计居屋,从房署做到房协,回归前后一直与本港房屋发展结缘的邬满海坦言,近年公屋落成未能配合需求,令政府近年加建过渡性房屋,难免予人「开倒车」之感,但居屋一直提升市民自置居所的比例,回归以来对稳定社会作出贡献。

居屋发挥安定社会作用

回归时担任房署副署长的邬满海表示,过去二十多年来,公屋数量不断上升,建屋质素不断提高,整体而言是在进步,惟社会不应只聚焦新公屋的兴建数量,也应该重视如何善用现有公屋的资源,留意到随着家庭环境的转变,很多公屋家庭原有成员已迁出,部分家庭也「住大咗」,回归后形成宽敞户的问题,有必要研究如何将更多该类家庭,调迁至一些细小的单位,更好运用公屋单位,而公屋政策也不能一成不变,「不应住了落去,居民就一直可以受到资助」。

一九九七年,前特首董建华曾以全港七成市民置业为目标,预期扩大私楼市场,减少公营房屋,但随着楼市爆泡,当局其后停建及停售居屋。但到了近年,特首林郑月娥也重新搭建「房屋阶梯」,除了原有的居屋,也增添绿置居和首置盘,协助未能在私人市场置业的市民上车。

被视为「居屋之父」的邬满海,当年有份设计居屋制度。他坦言,房屋问题往往十分有趣,忆述市民对住屋需求,与拥有房屋的需求很多时并不一致,「九七年前,很多人想着移民,由于买楼需求供一世,属长时间的投资,当时虽然很多人有能力,但也未去购买居屋,对香港远景会考虑多一些。」但自从政府重新复售居屋,超额认购比率一直甚高,他认为更加反映本港作为国际城市,楼价难以大跌,市民普遍希望拥有自置居所。

「住屋支出占家庭开支的百分比一般很大,市民退休后若是仍然租楼,当遇上加租,也不知可以搬到哪里。」他说,由于并非所有市民也有能力在私人市场置业,售价相对较为便宜的居屋,在回归以来更能发挥安定社会的作用,「近年就不断有研究显示,任何国家或城市的自置居所比例愈高,社会也会愈趋稳定,市民也会较有归属感,因当他们退休后,生活也会得到较大保障。」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