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楼市经历大时代 金融风暴沙士「挡不住」楼价升逾倍
2022-06-13 07:37
回归25年的房地产市场见证楼市高低起伏。自九七年金融风暴后,楼价从高位大跌,二○○三年沙士期间更跌至谷底,经过二○○八年金融海啸后,楼价显著攀升,直至近年楼价已跨逾九七,创出历史新高,二十五年期间楼价上升超过一倍,市场需求有增无减。尽管政府连环「出招」调控楼市,但仍未能遏止楼价升势,归根究柢,土地供应为核心问题所在,本港地皮供应紧绌,即使政府如何努力觅地发展,供应依然未到位,求过于供,令楼价高企不下。
九七回归年本港楼价被视为高峰期,回归二十五载,楼价曾走势有如坐过山车,下滑后又重新攀升,差估署楼价指数显示,九七年为一六三点一,期后楼价不断调整,至○三年沙士期间,楼价指数跌至六十一点六的低位,之后慢慢回升,经过金融海啸之后,楼价显著上升,指数一直攀升至今年三月份的三八一点三,比对九七年,升幅高达一点四倍。市民置业需求殷切,难上车之声此起彼落,即使经过多次重大事件,楼价仍然高企。
新冠疫情影响楼价轻微
二○一九年出现社会运动,未有对楼价造成影响。二○二○年爆发新冠疫情之后,至今仍未完全消退,期间新盘推售及二手交投严重受阻,但楼价未有如○三年沙士时出现大幅下挫情况,仅轻微回落。第五波疫情缓和后,楼价更随即反弹。有业界人士表示,本港经历过沙士后,市民对疫情已有心理准备,虽然是次疫情长达两年仍未结束,但对楼价的影响却只属轻微。
楼价持续攀升下,市民对住屋需求有增无减,政府于二○一二年制定《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制定长远建屋目标,但未能解决本港住屋供应不足的情况,不单止私楼楼价不断攀升,公屋轮候时间亦不断延长,至最新达六年的新高,为回应市民对公营房屋的需求,政府于二○一八年底,将十年建屋目标的公私营房屋单位比例,由六比四调整为七比三,公营房屋目标定为三十一万五千个,其中二十二万个为公屋及「绿置居」单位,九万五千个为资助房屋,私楼供应目标为十三万五千万个,但调高公营房屋比例,变相进一步削弱私楼的供应。
私楼供应主要靠政府推出土地,土地政策在过去二十五年间,经历多次重大改变。受到九七年金融风暴影响,政府于九八年推出七项救市措施,包括停止卖地,翌年即九九年卖地虽然得以恢复,但过往公开竞投地皮形式则成为历史,改以勾地表制度推出地皮,楼市于○三年沙士爆发再度受创,并陷入谷底,政府推出俗称「孙九招」合共九项稳定楼价措施,勾地再度暂停一年,由于勾地反应欠佳,于○五年推出八折勾地,直至一三年勾地政策亦告终结,以招标形式出售土地,并且维持至今。由于觅地困难,近年政府公布的每年供应量并不稳定,一九至二○年度更跌至不足一万三千伙,近十年的落成量只有一八年及二○年能突破两万伙,其他年份大多只有万多伙,难以应付市场需求。
供应未到位,令楼价难以回落,而内地资金不断流入,为推高本港楼价其中一个原因,早年更出现内房抢地,推高地价,政府于二○一○年十一月起推出需求管理措施,收取买卖物业的额外税项(俗称辣税),期望能压抑市场需求,稳定楼价,之后至二○一六年的六年间,不断「加辣」,现时的辣税包括额外印花税(SSD)、从价印花税(DSD)及买家印花税(BSD),当中遏止非香港居民入市,需缴付高达三成税项,虽然辣税当前,但楼价升势未止,直至去年楼价更曾创出历史新高。
北部都会区成一綫曙光
归根究柢,增加供应才是解决楼价高企的最佳方法,特首于二○二○年《施政报告》公布明日大屿计画,由于投放金额高达数以千亿计,被各界批评,去年则推出「北部都会区」计画,则受到各界欢迎,令本港供应增加出现一綫曙光。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