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乌克兰应该「芬兰化」

2022-03-02 07:55

俄乌战争胶著,俄罗斯没有如想像中可以用闪电战的方式快速攻克乌克兰首都基辅,更未有「斩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如今俄军大量增兵基辅,企图以大军压境的方式进攻。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首轮和谈结束,情况比想像中的好。俄罗斯总统普京其后与欧盟轮任主席、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的时候,提出了俄乌停战的两个条件:第一是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拥有主权;第二是乌克兰非军事化和保持中立。要注意的是,普京提出的条件并无包括保证乌东两个地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只是停在开战前的状况,普京开出的价码并不高。要求乌克兰去纳粹化、去军事化和保持中立地位,并非很过份的要求。

泽连斯基现在看来自信心满满,不一定能否把握好这个达致和平的机会。

在这个俄乌冲突的关键时刻,大家不妨读读芬兰历史。《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美国生物地理学家戴蒙德写了另一部作品《剧变》,书中讲述了七个国家在面对剧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作者梳理出一套应对危机的思考框架。

芬兰本来是瑞典的一部分,其后被俄罗斯兼并,成为属下的芬兰大公国。1918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芬兰趁机独立。但苏联一直惧怕与其接壤的芬兰会与德国结盟,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跳板。于是于1939年借故发动战争,入侵芬兰。芬兰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面对著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只能以灵活的战法,负隅顽抗。而苏联刚经历了1937年列宁发动的政治整肃,有经验的将领都被处死或关押,只剩下经验不足的将领进攻芬兰,导致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而芬兰亦展示出超过苏联预计的抵抗能力。情况和今天俄乌战争初段的情况,有点相似。

其后苏联撤换指挥将领,改变作战方式,再加大军压境,突破了芬兰军队的主要防线。芬兰最终求和,双方于1940年3月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了11%的领土和30%的国家资产予苏联,结束了战争。

隔岸观火的美国《纽约时报》,当时揶揄芬兰是一种在可悲的状态下,一个弱小国家屈服于强大的邻国,对自己的主权和自由,做出了可耻和让人尴尬的让步。但芬兰人自己知道,这是「各种坏选择之中,最不坏的一个。」

戴蒙德在书中写道,没有人喜欢危机,而人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通常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鸵鸟姿态,拒不承认危机;第二种是部分地承认危机;第三种是低估危机的严重性。

他高度评价芬兰的回应方式,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力战而败,向苏联割地赔款求和,其特点是一、依靠强烈的国家认同,在欧洲显得非常独特的芬兰语;二、诚实的自我评估,知道国力远比不上邻国苏联;三、选择性的变革,在西方和苏联两大阵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即芬兰化;四、躲过了像波罗的海三国立陶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苏联吞并的命运。

从戴蒙德解读芬兰的危机,可以辐射出乌克兰正面对的处境。她同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但却没有诚实的自我评估,不承认自己的国力远不及俄罗斯,亦未知该国是否能够在这个的关键时刻,作出选择性的变革,走上中立化道路。以普京开出的条件,的确是放了一条中立化的生路给乌克兰。若乌克兰要同俄罗斯战斗到底的话,恐怕最后只是一场颠覆性的失败。

希望乌克兰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脱离战祸,得到和平。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