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熹东 - 艺术思维是关键|视艺师语

2024-11-28 12:44

王熹东 - 艺术思维是关键|视艺师语
王熹东 - 艺术思维是关键|视艺师语

近年,「设计思维」崭露头角,成为STEAM教育里面一个常见的关键词,却鲜有人谈及「艺术思维」在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艺术思维是一种从感官出发,以美的客观条件去思考,从而表达个人意念和世界观的方法。由此衍生的画作或发明,富有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若然要理解艺术思维的深层意义,便需掌握艺术家的创作方程式。去年10月,笔者参加了香港美术教育协会举办的「抽象画思维与创作解难工作坊」。主讲陈伟邦老师通过艺术家的视角,勾勒出艺术思维的特质。陈氏先通过「艺术史和名画赏析」解构抽象画的当代意义和技法,后让现场同工以剪贴方式进行「实验创作」,并逐一「点评和示范」,为大家的作品增添深度。完成作品不尽然是工作坊的目的,而是探索一套思考工具:藉「实验创作」融入个人想法,遇到困难后不断从中求变,习得「碎裂—解析—重组」的全新创作思维方式。

受此启发,笔者将艺术思维应用于小学四年级的立体派肖像画教学之中。以往,不少学生的学习痛点在于无法绘画具象以外的画面和应用移动视点的美学概念。归根究柢,若依样画葫芦般画出理论上的东西,就无法掌握立体派的精髓。然而,想要运用艺术思维,学生便需了解立体派背后的历史,然后活用美学概念,挑战西方绘画传统,并通过「实验创作」理解立体派的逻辑。因此,笔者让学生在正式下笔前,先进行剪贴练习——将个人的正面和侧面照片,连五官分成若干几何图形剪下来,再组合成两张视点不同的人脸。通过位置的推移变化,累积经验和感觉,悟出立体派思维,方动手绘画作品。虽然多花了一教节,却更事半功倍。

套用艺术思维至今日的视觉艺术及STEAM教育,教师不应强逼学生做出成果,而是要鼓励学生多创作,多跟失败与困难打交道,习得变革创新的经验和视野,以免沦为考试制度下的创作机器。电邮:[email protected]


王熹东
作者为香港美术教育协会会员、圣若瑟英文小学视觉艺术科老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4年11月28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陈伟邦 - 希腊神话教育|视艺师语

吴崇杰 - 艺术教育无疆界|视艺师语

张紫敏 - 闪现在艺术创作的「Gut Feeling」|视艺师语

陈丽森 - 视觉艺术教师表扬计划2024|视艺师语

陈伟邦 - 艺术史的原则|视艺师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