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爱国忧民的豪放词人|专题故事
2024-11-08 14:00
南宋词人辛弃疾一生忠贞爱国,忧国忧民,但大志不能酬。除了词人身份,他还有很多精彩故事和词作,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
生于战乱时 满心宏愿不被接纳
辛弃疾,字幼安,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5月28日)济南府历城县(即现时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此时北宋已于靖康之难后灭亡,北方早被金人占领。辛弃疾受祖父耳濡目染,再加上过去目睹金人的种种暴行,令辛弃疾自小便有抗金复宋的宏达志愿。
直至辛弃疾少年时,北方的汉人无法忍受金人的统治,于是奋起反抗。辛弃疾也加入了起义军,作为掌书记一职,后来再主帅被害后勇于将几万敌营擒拿,名声一时,随后当官南归,从此定居南宋。
虽说有了官职,但辛弃疾一心宏愿为铲除金人,收复宋地,于是不断劝说当权者,大力反对向金人议和。然后当时朝廷中以主和派占多数,辛弃疾的建议始终没被接纳。
词作尽显报国之心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辛弃疾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这首《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写于辛弃疾担任地方官之际,不受朝廷重视的辛弃疾藉祝寿漕司(南宋时的漕运总务)赵介庵为由,上片先写赵介庵才华斐然,落笔成龙、赐福百姓,赞扬他的功绩;下片写祝寿敬酒,再从杜甫的《洗兵马》互文,写皇帝有意出兵北伐金人,冲洗西北胡沙,暗暗拜托赵介庵他日功成身就时,能替辛弃疾向皇帝美言几句,好让志士得以报国献身。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辛弃疾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辛弃疾主张英勇抗金,然而南宋朝廷多数主张议和投降,辛弃疾难免感到势单力薄。每当遇上与他一样的抗金义士,辛弃疾才得以抒发志向。驻守建康一带的军政史正志曾向皇帝上书,提出北伐、收复中原。辛弃疾藉著筵席向史正志赠词,同述政治抱负。
这首诗与《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形式相似,同样向特定对象表达赞颂,分别以庄子《逍遥游》中的奇鸟和女娲补天故事来比拟史正志,比喻史正志的才能之高也能补上金人占领的「半边天」。
延伸阅读:DSE中文科范文赏析|庄子〈逍遥游〉「大瓠之种」一节 至人无为 无所可用即逍遥
持续上书 辗转为官
辛弃疾归宋后不受朝廷重视,抗金宏愿迟迟不得实践,但辛弃疾没有放弃,而是先后上书《美芹十论》、《九议》,详细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形式,提供备战方案。《美芹十论》开篇首句便说:「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馀;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劝吁皇帝要未雨绸缪,想好应战之计,否则大祸来时,只会力不从心。
辛弃疾的一番苦心,从审势察情、到致勇详战,字句力陈收复国土之计,但仍是不获重视。辗转二十年,辛弃疾在多地当官,政绩优良,但始终没能获得上战场的机会。后来辛弃疾遭到弹劾去职,一去便在家养了十年,虽然后来也获得复职机会,但不久后又被罢官,再次回归田园。
精神永流传
到了辛弃疾68岁那年,金国与南宋关系每况越下,金国要求南宋杀掉宰相韩侂胄,引韩侂胄大怒,于是藉辛弃疾抗金勇士的名气,二度任辛弃疾知府,带领军队准备迎战。辛弃疾最终奉诏出山,但这时辛弃疾已经重病在床,最终在1207年9月10日辞世,享年67岁。
辛弃疾一生未能亲身上阵杀敌,却不曾放弃复国理想,因此后人誉其为爱国词人。辛弃疾死后获朝廷赠少师,赐谥号「忠敏」。一代词人的故事虽已完结,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文:梁佩施
图:星岛图片库、维基百科、网上图片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