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坚 - 儒家思想 与企业社会责任|静水深流
2023-12-12 12:54
近年,不少企业都大力提倡企业社会责任(CSG)或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希望一改过往商人唯利是图的负面形象。部分论者更认为这些概念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并主张复兴传统儒商精神。但儒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是否真的合乎节,其中差别确需仔细辨明。
孔孟「重义轻利」
义利之辨是儒家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探讨了人在道德与利益之间的抉择,亦即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在《论语》中,孔子虽不反对人们谋利,并提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同时补充「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孔子看来,「义」较「利」更加重要,人们必须在合乎「义」的前提下谋「利」。因此孔子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小人的分别在于价值取态的不同,前者以道德为行事依据,套用宋代理学家程颐的说法,君子判断事情的正确与否,乃取决于「义当为与不当为」。若事事只执着于功利计算,强调实际收益的多寡,则只是小人所为。
到了孟子的时候,儒家「重义轻利」的倾向更见明确。孟子坚决反对人们贪图利益,放弃道德。例如他会见梁惠王时,便直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在上者只懂追求利益,只会导致上行下效,使国家丧失道德观念,人人争夺不止。但除了金钱、权力等世俗利益外,孟子轻视的「利」也包括各种效益计算。孟子相信仁义道德乃源自人的内心及良知抉择,此即所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相反,道德行为若牵涉利益计算,只会降低道德的内在价值,最终使人放弃道德,就如在《孟子》书中所记述宋牼的故事。话说当时秦楚交战,反对战争的宋牼于是极力游说两国诸侯,痛陈战争利害,务求使他们明白战争只会令自己得不偿失。对于宋牼的努力,孟子虽十分欣赏,但对于他以战争损失游说两国,孟子却不赞同。孟子认为两国如因利益而罢兵,只会增加他们「怀利以相接」之心。他日发动战争倘能获得更大利益,他们便会放弃和平。孟子认为只有以仁义游说两国,让他们「怀仁义以相接」,明白战争的不义,才是正确的治本方法。
反观现今不少企业从事慈善工作,过程中往往经过仔细计算,例如它们从事的公益事业,须与品牌理念相符,而非单从社会需要着眼。从商业角度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在造福大众之外,亦能为品牌建立正面形象,增加消费者好感,故不少企业对此均趋之若鹜。但对于儒家来说,这种充满利益计算的善行,假仁济私的举措,却有违仁义的本心,并不符他们「重义轻利」的道德原则。
反对利益计算
当然不少人会认为儒家这种讲求道德动机,反对利益计算的价值观,立意虽然高远,但欠缺利益的「引诱」,却要人们自发行善,恐怕是不切实际。事实上,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也同样唯利是图,而孟子游说诸侯,也从不讳言推行儒家思想的好处。例如孟子认为国君行仁政于四方,便能「无敌于天下」,相反则「无以保妻子」,最终惨淡收场。但必须注意的是,孟子虽指出实践仁政的好处,但并不代表他违背了儒家道德原则,成为效益主义者。因为孟子深信国君施行仁政,当源自他的「不忍人之心」,即正当的道德动机,只是从结果而言,国君能体恤百姓,上下便能同心同德,国家自然能够壮大。正如朱熹所言,儒家相信「循天理则不求利,而无不利」,人行仁义并非为了求利,但当人愿意实践道德,则现实上自能有所获益。
情形就如有些餐厅基于善心,每天免费派发食物予穷人、长者,他们的行为虽然获得社会赞赏,但就动机而言,他们的善举乃源于恻隐之心,其后的赞赏只是由此衍生。因此对于儒家而言,企业肩负社会责任,也理应源于管理层的道德自觉。企业所关注的应当是如何造福社会。
虽然儒家也相信行善可带来实际收益,但却不能把获利成为「做善事」的理由,行仁义的「动机」与「结果」绝不能混为一谈。
为何要实践道德?在结果与动机、道德与利益之间,如何作出取舍抉择?一直是历代儒家学者念兹在兹的课题。这些问题即使时至今日仍毫不过时,现代人研读儒家经典,确能得到不少启发。但中国古代经典言简意赅,往往不易理解,后人在宣扬传统智慧的同时,倘若只是一知半解,牵强比附,此不但曲解了经典原意,也大大削弱了经典的深度与价值。
文:香港恒生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林永坚博士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12月12日教育版专栏「知识转移」。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