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新药传递方式 治阿兹海默症 有助恢复25%认知活动能力

2023-12-06 13:05

李敏(左)指,浸大中医药学院成功开发一种全新的药物传递方式,加入中药「鈎藤」的生物活性成分,治疗阿兹海默症。 陈极彰摄
李敏(左)指,浸大中医药学院成功开发一种全新的药物传递方式,加入中药「鈎藤」的生物活性成分,治疗阿兹海默症。 陈极彰摄

本港步入高龄化社会,有逾10万名长者患有常见慢性病「阿兹海默症」。浸会大学成功开发可纾缓病情的新型药物传递方式「Fe65-外泌体-柯诺辛硷-B」,研究发现患病的小鼠经注射后,能恢复25%认知和活动能力,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皆有改善。负责研究的学者表示,目前已申请药物专利,将探讨研发口服药或无痛注射的可行性,冀3年内完成前期测试并展开临牀研究。

记者 卢嘉颍

浸大团队从中草药「鈎藤」中,提取生物活性化合物「柯诺辛硷-B」。
浸大团队从中草药「鈎藤」中,提取生物活性化合物「柯诺辛硷-B」。

 

阿兹海默症是一种常见的认知障碍症,患者的脑细胞会退化并死亡,惟目前并无药物根治。浸大中医药学院昨公布,成功开发治疗阿兹海默症的新药传递方式「Fe65-外泌体-柯诺辛硷-B」,利用从生物细胞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外泌体」,传递生物活性化合物「柯诺辛硷-B」至患者大脑,改善其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


从中药鈎藤提取化合物

团队于两年前,运用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小鼠群进行动物测试,先从中草药「鈎藤」中提取「柯诺辛硷-B」,将其载入经改造的「外泌体」后注射至小鼠体内,并与5种分别注射「改造外泌体—姜黄素」等其他药理的小鼠,进行莫斯理水迷宫等测试,比较它们的记忆和空间能力,发现被注射「柯诺辛硷-B」的小鼠恢复25%认知和活动能力,空间学习及记忆力亦有改善。

浸大中医药学院副院长(教与学)李敏解释,阿兹海默症患者因大脑积聚淀粉样蛋白等,破坏细胞组织的蛋白质,导致其逐渐出现记忆力衰退、语言丧失、运动障碍等;「柯诺辛硷-B」能促进细胞自噬活动,即由人体细胞自行代谢受损的细胞,「自噬可帮助清除大脑里的有毒积聚物,预防神经退化,降低发病机会」,「外泌体」则能引导药物穿过血脑屏障,使药物顺利进入大脑,被神经元摄取达至修复作用。


最快3年后展临牀研究

中草药「鈎藤」被视为中医方剂中的「君药」,即药力最强,药方中最重要的药物,本身具有缓解炎症的作用。李敏表示,鈎藤中能提取的「柯诺辛硷-B」含量不高,约1000公斤鈎藤才能提取10克「柯诺辛硷-B」,「制药时要大量使用,单单用纯鈎藤提取,对资源浪费很大」,故未来会持续采用人工合成方法研制。

团队今年初成功申请专利,目前完成细胞及动物测试,将展开慢性毒性测试等前期研究,料最快3年后展开为期7至10年的临牀研究,获得药物认证并投入市场预计耗时至少10年。

李敏表示,本港人口老化情况严重,相信患阿兹海默症的长者有增无减,对药物需求殷切,「老人神经退化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未来将探讨研发可抵御消化系统的口服药或无痛肌肉注射药物,回应社会需求。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