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室 | 迷失在语言游戏

2023-10-30 14:00

各位同学有没有思考过「苹果」为甚么能够代表苹果呢?语言是我们每日使用的工具,目的是与人交换自己的想法,大家对它又有多少理解呢?今次想介绍一下二十世纪奥地利天才哲学家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看看「语言」和「现实世界」到底有甚么关系,带领大家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语言」的观念。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年-1951年)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德语: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维基百科图片)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德语: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维基百科图片)
高中毕业时的维根斯坦(维基百科图片)
高中毕业时的维根斯坦(维基百科图片)
婴儿时的路德维希·维根斯坦,1890年(维基百科图片)
婴儿时的路德维希·维根斯坦,1890年(维基百科图片)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的父亲卡尔·维根斯坦,他曾是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维基百科图片)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的父亲卡尔·维根斯坦,他曾是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维基百科图片)
维根斯坦兄弟姐妹们,左起:海伦(1879-1956)、保罗(1887-1961)、赫敏(1874-1950)、路德维希(1889-1951)和玛格丽特 (1882-1958)(维基百科图片)
维根斯坦兄弟姐妹们,左起:海伦(1879-1956)、保罗(1887-1961)、赫敏(1874-1950)、路德维希(1889-1951)和玛格丽特 (1882-1958)(维基百科图片)
1917年夏天,维根斯坦(最右侧)和家人在维也纳。(维基百科图片)
1917年夏天,维根斯坦(最右侧)和家人在维也纳。(维基百科图片)

「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语言」虽然常用,却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在我们先从维根斯坦最初为甚么研究「语言」开始说起。首先,大家不妨猜猜上面维根斯坦所讲「不可说的东西」到底是甚么呢?此处,「不可说的东西」的意思并非「禁忌」或「容易得罪人的说话」,而是指那些超出我们能够说得清楚的命题,例如「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存在」等等传统形上学的哲学问题。
维根斯坦认为过往很多哲学家都走错了方向,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苦心追求世界的真理和本质,最终仍然无法得到答案,原因全在于他们搞错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情况就好像两个人看完电影后,争论电影中的开放式结局最终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因为任何一种说法都是「非真亦非假」,无法得到答案,所以是「无意义」的命题。不过,维根斯坦所说的「无意义」并非全盘否定这类问题的存在,他举过一个类似香港「人口普查」的比喻,例如当调查员要记录各位居民的职业时,「没有职业」这项数据也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而「形上学」这类「没有答案」的问题也如比喻一样具有存在的意义。
在这个起点之后,维根斯坦开始对「语言」产生怀疑,并著手研究「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本文开首请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苹果』为甚么能够代表苹果呢?」

《理想国》始于苏格拉底与友人的闲谈
《理想国》始于苏格拉底与友人的闲谈
《理想国》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苏格拉底为其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其学生亚里斯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理想国》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苏格拉底为其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其学生亚里斯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早期的语言图像理论

对此,维根斯坦早期与晚期有截然不同的想法,他早期曾经读到一本杂志,内容讲述巴黎法庭审理一宗交通意外时,用玩具模型模拟车祸现场,这启发了他认为「语言」其实是对应现实世界的模型。「语言」与现实共享了同一套逻辑结构,例如当我们说「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读了……」的逻辑正正对应着现实世界中,我们阅读了一些文字的图像。更具体地说,早期的维根斯坦在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中构想,说话者透过语言,表达心里想着的图像,聆听者接收语言后,在心里出现对应的图像,称为「语言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 of language),亦即是当我想着一个红色的圆球果实,然后说出「苹果」时,你便会在心里面出现对应的图像。

「语言」与现实共享了同一套逻辑结构,例如当我们说「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读了……」的逻辑正正对应着现实世界中,我们阅读了一些文字的图像。更具体地说,早期的维根斯坦在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中构想,说话者透过语言,表达心里想着的图像,聆听者接收语言后,在心里出现对应的图像,称为「语言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 of language),亦即是当我想着一个红色的圆球果实,然后说出「苹果」时,你便会在心里面出现对应的图像。
「语言」与现实共享了同一套逻辑结构,例如当我们说「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读了……」的逻辑正正对应着现实世界中,我们阅读了一些文字的图像。更具体地说,早期的维根斯坦在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中构想,说话者透过语言,表达心里想着的图像,聆听者接收语言后,在心里出现对应的图像,称为「语言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 of language),亦即是当我想着一个红色的圆球果实,然后说出「苹果」时,你便会在心里面出现对应的图像。

虽然,这套说法看似十分符合常识,而且也能解释我们平日对话时的大多数情况,但是,晚期维根斯坦的思想却出现一次大转向,可以说是与早期的他完全相反。

维根斯坦在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英文: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维根斯坦在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英文: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语言游戏

中国人不是有句说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吗?若「语言图像理论」是正确,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同一句说话,发放出不同意思的情况,亦即语言与现实不对应的情况呢?
晚期的维根斯坦一直反覆修改《哲学研究》,至死也未能完成,后人为其出版后,马上轰动文化界,成为近代最有份量的哲学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维根斯坦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构想来解释「语言」,推翻了「语言」只是描述现实、对应现实的说法,认为我们不能单单从逻辑去理解「语言」,而必须从一个社群使用语言的方式来理解。

维根斯坦《哲学研究》在1951年维根斯坦去世时已接近完成。(英文: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维根斯坦《哲学研究》在1951年维根斯坦去世时已接近完成。(英文: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他提到一个有关「原始部落」的例子:一群人用石头建房子,他们用人链的方式运送石头,当前面的人把石头递给下一个人时会说:「石头!」此处的「石头」并非对应着现实的物件,而是指涉想下一个人「接住石头」的一个动作。因此,维根斯坦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由人发明的、自由的工具,它会因应情境,亦即是我们平日说的「上文下理」,创造出多于一种意义。而他把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类比成不同的游戏规则,称为「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正因为「语言」使用的多变,他认为过往很多哲学家虽然使用一样的「语言」、却混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代表的意义,由此产生了很多无解的哲学命题。

一群人用石头建房子,他们用人链的方式运送石头,当前面的人把石头递给下一个人时会说:「石头!」此处的「石头」并非对应着现实的物件,而是指涉想下一个人「接住石头」的一个动作。因此,维根斯坦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由人发明的、自由的工具,它会因应情境,亦即是我们平日说的「上文下理」,创造出多于一种意义。而他把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类比成不同的游戏规则,称为「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正因为「语言」使用的多变,他认为过往很多哲学家虽然使用一样的「语言」、却混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代表的意义,由此产生了很多无解的哲学命题。
一群人用石头建房子,他们用人链的方式运送石头,当前面的人把石头递给下一个人时会说:「石头!」此处的「石头」并非对应着现实的物件,而是指涉想下一个人「接住石头」的一个动作。因此,维根斯坦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由人发明的、自由的工具,它会因应情境,亦即是我们平日说的「上文下理」,创造出多于一种意义。而他把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类比成不同的游戏规则,称为「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正因为「语言」使用的多变,他认为过往很多哲学家虽然使用一样的「语言」、却混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代表的意义,由此产生了很多无解的哲学命题。

以上简略地介绍了维根斯坦早、晚期两套有关「语言」的理论,但实际上还有更多有趣的问题等待发掘,例如我们如何用语言表达痛觉,我们说「痛」的时候,实际感觉是一样吗?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自行寻找更多「语言哲学」的资料吧!

《哲学研究》第二部分,第六节探讨的「鸭兔错觉」(维基百科图片)
《哲学研究》第二部分,第六节探讨的「鸭兔错觉」(维基百科图片)

文:卢家彦、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图:网上图片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