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语文 | 万世师表孔子 平等教育先行者

2023-10-18 14:00

香港设有十二年免费教育政策,让每位学童都有学习的机会,但在古代,教育并非一直都是大众权利,而是被世家贵族垄断,普通百姓鲜有学习的机会。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一场教育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教育改革,从此改变了官府办学的教育制度,让更多人能够享受教育,万世师表孔子也在此时步入了教育生涯,作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贡献。

孔子雕像(法新社图片)
孔子雕像(法新社图片)

春秋时乱 私学萌生

自周宣王时期起,诸侯间的纷争早见端倪,因烽火戏诸侯导致娰姓和姜姓诸侯激发猛烈纷争,不但引致后来西周的灭亡,也让外敌盯上了这座国土。内政混乱加上外敌频扰多年未解。周平王不顾臣下反对,选择迁都洛邑开始,贵族王权不再,诸侯势力急增,天子不但无法控制诸侯,更是失去了统兵的能力,只剩下虚名一个。由是,诸侯间开始不断扩张势力,互相批斗,社会陷入无尽纷乱和战争。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是中国历史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及礼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便是从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中感悟而来。礼乐制度原始于西周,即是以明确的阶层规限社会,不同阶层所享受的权利和地位各有不同,用于有限维护统治者的地位,规范社会行为。与此同时,西周重视宗法制度,即按血缘和嫡庶来划分家族成员,明确嫡亲地位,藉此避免继承权之争,同时约束王室与诸侯的关系。但当时社会面临外敌内患,周室更屡传弑父争议,诸侯间便开始漠视宗法制度,僭越之事屡见不鲜,渐渐地整个社会走向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孔子踏梦政治却志不能酬,种种情况使他不满现况,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于是孔子选择开办私学授课,由此种下了教育改革的种子。

在古代只有世家贵族才有学习的机会。图为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只有世家贵族才有学习的机会。图为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故宫博物院藏)

孔门私学 广收门生

在此之前,当时社会实行官学、官书制度,提倡学在官府,所以教育的权利基本上只属于官府阶层和贵族,下等阶层例如平民、贱民和野人等则无缘跻身教育。学在官府的形式令教育权永远掌握在上等阶级手里,下等阶层无法享受听课和看书的权利。但随着平王东迁,诸侯势力大增,王室贵族也变得不再吃香,自然也削弱了从前尊贵的身份和权利,不得已流亡外地,不少史官更带着官书迁往各国。伴随文化下移的现象,社会上出现了「士」这种社会阶层,它处于贵族与平民之间,阶层的界限模糊,于是很多平民或以下的下等阶层都把握这次机会,希望通过读书或军绩跻身士列,私学由此应运而生。

孔子办立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学原则,不问学生的门第;不计学生的贫富;也不设学生的界限,这正符合了当时平民崛起的现象。孔子规定每位学生每月只用交一束肉乾作为学费便可加入学堂,由此招揽了许多出身低下的学生,例如出身平民的颜路;贱人之子冉伯牛及野人子路等。在孔子这里,他们永远都有学习的权利,更不比世袭子弟差,正如《论语.先进》所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认为孔子门徒中真正的贤人一共有七十七个。(资料图片)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认为孔子门徒中真正的贤人一共有七十七个。(资料图片)

修订官书 定六艺

孔子不愁收生,却也要想想教材的问题。随著文化下移,从前只得贵族和史官可以看的官书渐渐流散各地,孔子便以自己熟悉的题材为本,编修了旧典,订下了六艺为教材,汉代后又称六经。六艺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都是旧有的官书,孔子每本逐一修订,仔细校对梳理文章,再就自己的认知添上新的解释,将旧有题材发展出新思维,在课堂上加以口授,带领弟子讨论和思考。除此以外,六艺题材广泛,并非执著于一种主题,例如编年史、诗集、音乐论等,集合了各种资讯,使学生能学习得更广泛,也就能更完善地培育人才,孔子所修订的六艺亦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古籍研究。

有鉴于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私学在春秋时期发展蓬勃,孔子推崇的儒家理念也藉此广泛传播,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乃至今后最流行的学术思想。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在《国学概论》中高度评价孔子的贡献:「古者治教未分,官师合一,学术本诸王官,民间未有著述……开诸子之先河者为孔子。」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退修诗书》(孔子博物馆藏)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退修诗书》(孔子博物馆藏)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孔子会根据每位学生天赋的不同来设计独一无二的教程。《论语.先进》曾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不但非常熟悉每位门生,更能挖掘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需要授业解惑。《论语》记录了不同的弟子向孔子发问,即使是一样的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的答覆都不一样。

日常对话时,孔子又以射箭为例,解释道:「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先进》)说明射箭的目的并非只为了射穿箭靶,因为每个人的力气都不一样,应该定立各自适合的目标。孔子设计课堂内容时都会仔细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不一样的答案,令每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这样,孔子一步步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每一位门生,众弟子在其中萃取精华,编成《论语》,令孔子的大智慧不受历史洪流冲淡,更让后世得以继续向学孔子,及后亦如此,经久不朽。

孔子杏坛讲学 (资料图片)
孔子杏坛讲学 (资料图片)

文: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
https://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