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资深学校辅导员:香港的共融环境还有空间可以精益求精
2021-12-21 12:38
融合教育于香港发展多年,可见政府投放的资源愈来愈多,亦见对学生及家长的支援愈趋成熟,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接受到更全面的支援。尽管如此,香港的共融环境亦有空间可以精益求精。
从发现「特殊」到看见「特色」:若要促进共融文化,我们可以先从「观念」入手。以往我们理解有多元学习需要的学生,普遍以「特殊」的医学模式角度出发,找出学生所面对的难点,从而设计具针对性的支援方案。无疑,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找出学生的介入需要及方向,但这个过程难免使这些特质变成「问题」。
要突破此困局,我们可以尝试以「特色」的优势为本角度出发,学习欣赏及明白每种「特色」的独特之处,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个人的优势。例如:有自闭特色的学生擅长于专注细节及有序的工作。只要我们能够慢慢培育看见及欣赏「特色」的触觉,相信这样更能够促进共融环境的出现。
优化教学,营造双赢:近年来有不少实证研究支持「优化课堂管理及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社交及情绪管理方面皆有正面的影响。例如老师于班中运用视觉提示促进学生的正向行为、使用分层工作纸促进学生学习及容许学生以不同形式作答等。这些优化课堂管理及教学策略的受惠者不止是有多元学习需要的学生,更是整体的学生。例如运用视觉化策略(如概念图)辅助教学,有助学生理解及组织,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受惠。
当然,实行优化教学需要不少资源及人力,亦明白老师面对着沉重的教担。我们可以将优化教学拆成小步子,先从一张工作纸入手,逐步优化,慢慢到课节及教学单元。优化教学绝不能由单一老师处理,更重要是整个教学及辅导团队的协作,按学生需要作出调整,并将优化教学点子有系统地累积。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被看见的机会,希望自己的特质能够被赏识。作为家长、辅导及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色」,尝试构思及促进一个能够让学生「发展」和「发挥」这些「特色」的空间,这样便能够出现一个「融」得下的学习环境。电邮:[email protected]
彭乐谦
本栏由学友社学友智库专家及嘉宾轮流撰文,交流学与教经验;本文作者为资深学校辅导员及注册教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2月14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原文标题为〈营造「融」得下的学习环境〉。
延伸阅读: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