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ile悦读历史|古人远游三宝 教你轻松学中史
2021-12-03 10:57
每年的夏天都是旅游旺季,但自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国加强检疫或封关,旅游成本及难度都大为提升,大家暂无法再像以前一样,随心所欲到外地了。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对古人而言,也绝非易事,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途中更可能危机四伏,除非有特别原因,否则不会随便出发,更遑论到外国了。但万一真的要远游,古人会做甚么准备工夫,令旅程顺利呢?
择定吉日 出门拜神
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选定出门吉日,这样才可以安心出行。据说北京民间流传「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数字比较吉利,例如「二」代表容易、「三」代表「活着」;有些地方又认为「十三」忌出门,因为读音与「失散」相似;或有所谓「杨公忌」,由正月十三日开始,每隔二十八日都是忌日,不得离家出门。而港人较为熟悉的《通胜》,都有收录出行的宜忌日子。
各处乡村各处例,这些由古代流传至今的吉日凶日,标准不一,如果硬是要全部遵守的话,应该这辈子都不能出门了。
除了择日外,古人也会占卜或祈求神明保佑。在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个骑着驴子、准备远行的人;他后方有三人,其中两个前来送别,另一个则单膝跪地,好像念念有词,前面更有一头倒在地上的黄羊。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祭祀仪式,为旅游者求取平安。
带齐行李 勿忘护照
即使是坦荡荡的君子,出行也总要带行李。粟、麦、米或肉乾等粮食都是常见的必需品,就算是在荒山野岭都可以自行煮食;若然忘记自备食品,就只能打猎充饥。另外亦会带药草、毛笔、牀上用品等物件,身分证明文件也不容忽视。
例如唐代设有「过所」,这是一种类似护照的文件,人民经过关口时,须向官员出示「过所」才获放行。当时就有一个名为「玄奘」的法师,打算出国前往西方求取佛法,但却没有「过所」,他竟然混入难民,冒险偷渡出关。顺带一提,虽然偷渡不对,但玄奘后来成功在天竺学习佛法,名声大噪,还把多部佛教经典带回中国,对宗教发展贡献甚大。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取材自玄奘的故事了。
步行为主 梦想飞天
有了吉日及行李后,还要选择使用哪种交通工具。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多数只能步行,因为轿子、马车都是富人的玩意。据说轿子最早于四千多年前的夏朝面世,外形似箱子,需要由轿夫抬着,前进时会摇晃,夏天的时候可能又焗又热,对现代人而言,绝对称不上舒适。
除了人力外,古人也借助牛、马及驴拉动车子;但马匹亦被用作战马,是珍贵资源,因此普通人较少坐马车,甚至找一匹马骑都颇有难度。
有趣的是,古人曾有制造飞行器,于天空翱翔的念头。《汉书》记载,在新朝时期,有人声称能在一日内飞越千里。于是皇帝命人进行实验,「飞行员」身上披满羽毛,还安装两只大翅膀,结果「飞数百步堕」。此处的「飞」,可能只是形容从高处堕下或滑翔,而不是如同雀鸟一样拍翼起飞,因此皇帝「知其不可用」。假如实验成功,这件飞行器或许能跻身中国第五大发明,改变人们的交通、远游方式。
文:方俊希 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
本文摘录自星岛中学校园报《S-file悦读历史》〈封面专题〉内容,订户可于星岛电子报阅读全文。如想了解更多星岛中学校园报的资讯,可浏览星岛教育网。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