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札记|国史教学心迹

2021-11-19 18:12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本栏常常提到「学」的层面,今回笔者打算多加讨论「教」的层面。在课馀时间,笔者也为高中学生补习中国历史科,期间也曾遇到不少挑战,从中也有一些反思。

教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尤其历史科的课本往往是一大堆文字,老师要有效传授历史知识,实非容易之事。学生往往对于海量的历史名词感到懊恼,难以把它们一一记住,甚或对读历史失去兴趣。笔者也遇到不少学生有相近的烦恼。应对这个现象的方法,唯有是掌握历史名词的原理。举个例子,参与唐代政事堂的官员会被加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名称,学子可以尝试理解这个官名背后的意思,「同」字是指兼任的意思。由于中书门下是制定政策的机构,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指负责制定、商议政策的官员。如学子能理解不同历史名词背后的意思,就能在考试里得心应手地运用它们了。

过往教学期间,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普遍对近代史更感兴趣。个中原因不难理解,那些学生普遍认为近代史和现在的生活更为紧密,如孙中山在香港的足迹,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希望找找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因此,若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史的兴趣,物质文化史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古今之间的源流演进,例如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服饰、家具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明白历史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而现今的生活是建基于过往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关物质文化史的历史片段并非课程的考核范围之内,但是适当地用课外知识点缀一下,相信能启发学生探索史实的兴趣。当学生对中国历史科有兴趣的时候,自然会加把劲研习国史。

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学好中国历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心传心,积极推广学习国史的重要性。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努力建立学生的历史感,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历史名词的命名原理,相信这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学生尽情投入学习国史之中。

张玮宗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委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19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青史札记|时代与知识分子

青史札记|画地不可为牢

青史札记|出奇「胜」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