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札记|时代与知识分子
2021-11-05 10:57
本周标题既是贴题,也是呼应高中中史科的同名选修单元。该单元以孔子、司马迁、王安石、梁启超及何启五位知识分子为主轴,以小见大,探索其身处的时空。不少同学都会抱怨这个单元涵盖甚广,不知是考人物还是考时代。但事实上,时代、地域和个人,根本就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开。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空背景,我们根本难以理解时人的所作所为。举例而言,由于中史课程甚少涉及香港史,所以同学普遍对何启的时代背景感到陌生。若不了解当时香港华人精英的身分认同,我们是不会明白为何何启会游走于中港两地,一面建设香港,同时寻求国内的改革与革命,更难以明白其思维模式,研习时只会是举步维艰。
正所谓「文史哲不分家」,一切学问也是回应时代,故学习文学和哲学时,也绝不可忽略作者及哲学家的时代背景。要了解古典文学的兴衰及转变,如唐诗从盛唐到晚唐的风格走向,我们便要留意唐代由盛转衰的国势。不认识东汉末年的乱世,也难以理解建安文学的独有思潮。在哲学上更是如是,今年笔者选修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班上有不少海外交换生,除了解读原典上有隔阂,对时代背景的不熟悉也为他们增添了阻碍。从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再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何以对人性日渐现实,便是源于当时日益激烈、道德沦亡的战国乱世,所以导师也要特意讲解时代背景,以免学生失去讨论基础。
交换生难以理解中国哲学,若然立场倒调,又会如何呢?故我们研习他方思想时,也同样不可抽空脉络。要理解佛陀思想,自然要明白古印度的宗教及社会结构。霍布斯、洛克及卢梭三人的社会契约论,之所以理论和焦点各有不同,和他们所经历的时势有关。若果轻易以现代及自身思维出发,我们将难以理解该思想的突破和独特之处。如我们往往以为佛教推崇苦行,却不知佛陀正是反对古印度宗教严苛的苦行修行,才发展出佛教的修行方式。从现代民主思想出发,我们会觉得三人的社会契约论好像美中不足,但若和启蒙时代之前君权神授的思想相比,三人已是划时代的思想家。
正如上文所言,一切学问也是回应时代,因此我们研习一学说之时,也不可忽略该学说诞生之时代背景。同样作为学生,作为知识分子,我们亦不可长居象牙塔,不问世事。当代的知识分子同样要回应时代,为社会作出贡献。
周正贤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成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5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青史札记|画地不可为牢
青史札记|出奇「胜」制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