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幸福家|忍下忍下忍到脑残

2021-11-18 11:08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在人际间的分歧与矛盾中,有些人会选择忍气吞声,最多蚀底些,藉此避过其他麻烦和伤害。但原来常常被逼忍气吞声,可能会出现「脑残」的后果。

子珊的父母是典型的「高期望家长」,她自小常被父母否定,批评她意见表达得不好,情绪表达也不恰当。因此她常压抑自己的情绪及意见,久而久之,积压了很多情绪,继而衍生各类精神情绪困扰,如失眠、孤单、抑郁、焦虑,甚至强逼症!她在人际关系层面上也深受影响。因为习惯了忍气吞声,故此,她不敢或不懂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绪。唯唯诺诺的表现常令人感觉是很合作、服从、帮得手……但也被视为没有立场、不坚定、被动、怕事……故此在人际关系上徒得「大好人」的虚名,但其实是「失去自我及畏缩的大好人」。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这些从被逼以至习惯忍气吞声、压抑情绪的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残」。由于脑部原来应有的功能长年累月不被使用,结果可能变成「功能残缺」。这种情况会否构成永久性伤残呢?这就要仰赖科学家长年的追踪研究才可知晓了!

根据人类的脑部结构,大脑内部靠近边缘的区域是掌管调节情绪功能,大脑较后部区域是调节语言功能,大脑前部(前额叶)专门掌管人的思考、分析、推理、决策等功能。在正常状态下,当我们与人沟通表达时,这些区域都会很忙碌地运作,互传讯息,发挥各自及共同协调的功能。不幸地,人若经常忍气吞声,这些区域就被逼休息,就像没有运动的肌肉一样,日久便被荒废了!

在说话和情绪表达上常受压的人,样子往往是茫茫然。他们难以确认自己有哪些情绪及想法,在与别人互动时常常是很机械化,即是只能在「死忍」与「爆发」两个极端间荡来荡去!对他们来说,因应不同情况作出协调是一件很陌生和难以驾驭的事,情况就如骑上脚踏车但却未学晓驾驶一样。

「脑残」是一个渐进式过程,但绝对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父母和家人培养一个让孩子轻松自在表达自己的环境,无论他们是在儿童期抑或青少年期,都尊重他们的发言权,鼓励和引导他们在情、事和理等方面表达,他们的大脑就能有好的发展,在心理和人际等方面健康成长。

戴惠婵
本栏由基督教宣道会北角堂家庭服务中心社工及辅导员轮流执笔;本文作者为戴惠婵姑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18日教育版专栏「亲子同路」


延伸阅读:

拼出幸福家|儿童压力不简单

拼出幸福家|建立幸福婚姻之原则(一)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