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水墨也可展现孩子的创意
2021-05-27 11:21
由于这两年尝试在中小学推行一些水墨教学活动,看到小孩的创意竟可在这传统媒介上得到发挥,甚为欣喜,也促成教育者的反思。
计画的对象从初小至高中,配合学生成长能力和喜好,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课程设计,有以林风眠、吴冠中、丰子恺和刘国松等大师的风格和技法,也有以香港文化作为主题的。对于鲜有执毛笔书写或绘画经验的孩子,自然不可能如大人般灵活挥动毛笔和自如地控制墨韵,更何况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往往连成人也怕接触毛笔。其实,能在每节一小时的教学内,看到孩子们勇于尝试完成一张张有趣的作品和看到他们可爱的笑脸,教师已甚安慰。
年初刚完成的几组作品中,初小组以林风眠先生风格学习绘画枝头小鸟最有趣,生气勃勃,本来在树梢中栖息的静态小鸟,竟被小朋友描绘成活泼地跳动或降落的小鸟,尽显孩子们内心的灵动!孩子的部分树枝綫条分割画面空间疏密有致,创出几何的画面构图,甚至是飞动的雁群,都令人喜出望外。高小组仿吴冠中先生的香港城市建筑作品,同样创建出变化多端的几何建筑物,形象多变的图案组合丰富,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合作绘画连贯的大厦,部分具创意的作品更有多边波浪纹特质。学生们用圭笔勾画时都表现了沉着的耐力,很专注地对待自己的画作!
反观中学组的水墨画,虽然绘画技巧、山石布局和运笔技术较高,然而成品效果则往往在预期中,少有惊喜,相对重技巧而少创意。思考个中原因,并非课程设计重视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学生愈高年级愈有既定国画完成模式,亦即愈少变化,初中的学生反而享受到「水墨原来可以那么好玩」,构图效果清晰明快,点景人物不失拙趣。我们应好好地反思是甚么原因令我们的孩子愈来愈缺乏创意、愈来愈怕突破模式?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常常建基在多元包容的教育;一个能活化传统文化的胸襟,才能把我们的文化传扬发展。愿我们珍爱的文化价值,能通过艺术教育绵延不断。电邮:[email protected]
刘莹
作者为香港美术协会会员和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讲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5月27日教育版专栏「 学与教」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