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从四个象限促进多元身分掌握

2020-09-22 15:49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人的成长历尽风险与歧途,教育的功能在促进与转化人的思想、行为与价值观走向大道与正轨。当中认知个人身分角色,再而认同,人生的步履才走得较稳。人具备潜能,从四个象限:自己(Self)、他人(Other)、宏观处境(Meta)和系统(System),精准和有效地察觉自己和他人身分角色的关系,以作为抉择与行动的理据、价值与动力。通过刻意学习,将能促进多元身分的掌握。

人类具有思考与意志力应对与改变环境。处身于独特的时空,认知与认同自身的身分与角色,起着重要的行为意向与意志力作用。知晓身分于不同象限与他人的关系,才能从情意、感受和理智角度,认识、认同或排拒。孩子入读幼稚园,其身分已从子女加添了学生的角色,进入社会工作,便是机构的一员。人的思维喜好主要受人性本质、经历和意志力所驾驭,同时无意识地受讯息接收所影响。

香港早已进入发达地区,中产阶级倾向追求自我实现,走向个人主义。父母多以「孩子为中心」,提供较多的照料,剥夺了成长的磨练。新一代常视世界绕着自己转,较多从自我利益与喜好作抉择。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误用则削弱从他人、宏观处境和系统中,理解与掌握个体须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容易强化孩子以「我」为中心。

面对疫情,政府与专家从大局与全城利益角度,强制推行防疫措施和纾困政策。学校何时复课,也由当局下令。危机中考验宏观系统的组织与领导能力,也考验个体市民能否理解与配合。逆境中往往需要加强大众超脱个体思维的育养,以能立于宏观的角度看整体发展,考验个体生命的追求与意志力。

香港回归蕴含港人身分与角色的转移,从过去殖民地式的管治,转移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背后是大国权力系统的转移。回归以来,学与教缺失从四个象限,让新一代理解身分的转变。当下社会弱于多元身分的认知与探求,未来教育须补足香港与国家文化历史的认识,学习抽离个体,以能游走于各大小系统角色之中。从小认知与探究多元身分与角色以增强柔韧度,好让新一代承担角色责任及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梁丽婵
作者为学友社理事会理事及资深教育工作者,专注学与教成效及课程设计等研究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9月22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