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刘反对「卖家当」:售公屋或令轮候时间更长

2024-02-19 00:00

叶刘淑仪指公共资产卖少见少,「卖家当」方式不能持续。
叶刘淑仪指公共资产卖少见少,「卖家当」方式不能持续。

库房持续见红,政界有声音提出可出售部分公共资产,其中民建联建议政府「积极研究盘活旗下资产」,又提出重推公屋租置计划,估计每年收入可达100亿元。其实回归初期政府也曾出售部分资产,将一些公共服务改由私营或半私营运作,但结果好坏参半。
过去经验衍生多种问题

1999年《预算案》,时任财爷曾荫权提出公营机构私有化,建议公开招股将地铁公司(今称港铁)部分股权私有化,政府保留最大股东地位。其后「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成为政策方向,促使2004年政府将部分原属房委会资产的屋邨、停车场证券化,组成「领汇」(今称领展),以填补停售居屋后房委会面对的财政困难。其他例子包括租置计划出售公屋、隧道公私合营等。

政策原意是透过出售公共资产,以私人市场力量提高管理效能,同时为库房带来收益,部分收入数额可观,例如现时政府每年从港铁取得约50多亿元股息。不过有声音批评,公共服务交由私人管理后,商业利益凌驾民生所需,例如领展多次拆售物业,导致部分停车场及商场租金上升;租置计划则衍生双重业权问题,管理困难。

行会召集人叶刘淑仪早前指,出售公共资产有重大风险,例如当年向领汇出售屋邨商场和停车场,衍生管理及收费争议。她补充指,公共资产卖少见少,「卖家当」方式不能持续。对于再次出售公屋,她说不排除有些公屋租户有兴趣购入单位,方便转让给亲人或套现,但轮候上楼人数众多,包括不少「赤贫」劏房户,卖公屋或令他们轮候时间更长;况且新公屋条件不错,特别是地点好的屋邨,现时房屋署负责管理及维修。她指有时租公屋比拥有更好,很多租户根本没诱因购入。

经济学者李兆波指,这些公共资产一旦出售很多时「返唔到转头」,现实上政府未必管得住私人公司,最终可能反过来影响社会民生以至公共政策执行。立法会议员洪雯则指,拆售公共资产带来的负面效应有目共睹,政府如要再做必须先深刻检讨过去不足,例如要衡量是否值得为了一时收益而放弃长期租金收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