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环署署长「3变」压低鼠踪

2024-02-05 00:00

杨碧筠指,处理鼠患需「变阵」、「变法」、「变习惯」。
杨碧筠指,处理鼠患需「变阵」、「变法」、「变习惯」。

今届政府上场后即推出打击衞生黑点计划,又加强灭鼠工作,绝大部分衞生黑点情况有所改善,去年更捕获近10万只老鼠。食物环境衞生署署长杨碧筠接受《星岛》访问时透露,明天(6日)将公布评估各区「无鼠百分比」计算方法,即是新的鼠患参考指数,预料最快下月可公布正试验的3个分区数字供参考,「全世界无可能将老鼠清零,将鼠踪压到低过繁殖率、唔骚扰居民、唔影响环境衞生就系成功。」她多次强调,无论是垃圾、鼠患等,要靠全民起动、同心合力,才能长远有效果。
针对防治鼠患,杨碧筠形容过去一年署方的做法,是「变阵」、「变法」、「变习惯」。她解释,以往都是日间在街上放鼠笼,成效没有太大进展,之后考虑到老鼠在晚间更活跃,且可于更多地方放鼠笼,推出19队「夜间防治鼠患流动队」,成效不错。去年底署方已加至31队流动队,到目前临近岁晚,短期内增加至60多队人手,「晚晚捉老鼠」。
60流动队「晚晚捉老鼠」

杨碧筠认为,如果打击老鼠的力度不及其繁殖速度,当局永远都只是在追落后,如果能很大力度打击,「打到低过繁殖率」,鼠踪反弹的机会、能力,及所需的时间需要更多,就算出现反弹迹象都可以即时处理。「变法」就是工具,她介绍今年全面引入热能探测摄录机,配以人工智能技术监察鼠踪,自1月起署方已在中西区、湾仔及东区试行,预料最快三月有数据,半年内则会于全港19区实行。
最快下月发布3区指数

「变习惯」就是改变市民的习惯,她强调要灭鼠,重点是赶绝老鼠食、住、行的条件,而制造这些条件的往往都是「不小心的市民」,甚至是无公德心的人,未来要联合多个部门合力做好宣传教育。至于以往传媒都会用防治鼠患队的开支,除以捕获的老鼠数目,评估相关工作的成本,杨碧筠不认同这个做法,解释防治虫鼠队负责很多工作,单是老鼠除了放老鼠笼,更要补鼠洞、做宣传教育等,当鼠踪有改善就要处理其他蚊虫问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