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学家刘晓霖盼以医学研究影响世人

2023-11-20 00:00

刘晓霖近年致力进行人类肠道微生态及长新冠临床研究。
刘晓霖近年致力进行人类肠道微生态及长新冠临床研究。

能够遇上及把握机会并不容易,近年致力进行人类肠道微生态及长新冠临床研究的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博士生刘晓霖,就是这样的幸运儿。近年她经历由护理系转习中医,到参加海外医学会议时认识肠道微生态可主宰健康,继而决定投身科研的大世界,藉以找出治疗及预防疾病的方法。上周,她获邀参加首届香港桂冠论坛,与包括邵逸夫奖得主的国际科学家及全球青年科学家近距离交流,回想当日在实验室「煲中药」的疯狂行径,她感激有机会成为临床科学家,盼以医学研究影响世人,贯彻当日习中医「治未病」的初心。  

「90后」的刘晓霖个子不高,但意志坚定。她认为,与肠道微生态相关的疾病治疗方法将成为未来医学大趋势,可是现时在香港,每当提及肠道微生态,市民普遍联想到益生菌产品,认为需要加强推广,亦盼就相关科研作出贡献。刘晓霖是家中独女,她自言是普通人一个,就读传统女校。9年内曾3度转换「跑道」,别人也许觉得她三心两意,然而她每次都全力以赴。她感恩在人生不同阶段,分别遇上不同机会,每次都让她有所得着,再启发及引领她走向下一步,终踏上科研的奇妙旅程。

她说,首个机会出现在2014年,当时她是中大护理系二年级生,在一次护士实习中,惊觉不少病人因迟了发现病徵而延迟医治,反思若病人能于发病前接受医治,有望改写病情。其间,她遇上一名中医师,对方谈起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概念,令她深受启发。为达致治未病,她转读中大医学院中医学系,想像日后执业,可帮助更多市民预防疾病。

4年后,第2个机会来临,当时她获颁奖学金,得以到英国、加拿大及澳洲学术交流,让她接触有关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科学研究。她称,最记得在英国参加国际医学会议,及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临床见习时,分别获两名知名教授苦口婆心提点,指肠道微生态属医学界前端项目,而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及疾病有深远影响,未来将成医学主流,着她要多加留意。
实验室「煲中药」  记忆犹新

回到香港,她主动向中医学院的教授提出进行科学实验完成学士毕业论文。她称,当其他同学都钻研中医古籍,她则进行一项有关中药治疗柏金逊症的细胞实验,她形容自己如一个「曳学生」,「躲在实验室煲中药,弄得实验室充斥中药味。」这项研究其后获得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颁授奖项,为她日后走科研路打下强心针。她指,当时曾想过执业当中医师,每天「坐镇」诊所「望闻问切」,生活安稳,然而她又想到,曾有中医教授以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中的八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勉励她除学习传统学说,亦要探求新理论;她受启发后毅然转投科研,「这是一个令人动心的决定,没有酝酿太久便落实,全力实践。」
肠道微生态研究具启发性

2020年,她于中大中医学系毕业后获颁「香港卓越奖学金」,以「香港学人」身份,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修读硕士,学习微生物学、宏基因学等。她称,奖学金助她缴付30万元学费,加上父母全力支持,让她全力以赴,现时回想最大困难是本科读中医时,只修习微生物学及系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当时需要重新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为厘清论点,要看十几版页面的搜寻结果,逐篇文章细看,又要看数十段短片。」幸好努力没白费,翌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然后回到中文大学医学院,入读内科科学博士课程,正式踏上科研之路。

过去两年,她师从中大医学院院长及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教授,以及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黄秀娟教授。疫情期间,中大团队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出现失衡,不同的后遗症状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她称,宏基因学下,可透过分析病人粪便样本,找出其肠道所含的大部分微生物,研究亦发现「好菌」和「坏菌」与疾病有直接关系,预期透过「机械学习模式」,可发展出预防疾病的快速测试,当中包括癌症及长新冠。科研路上要反覆实验取样本及数据,她庆幸没遇太大困难,都能一击即中,亦证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很有启发性,值得去做,深信必有成果。

9月时,她撰写一篇有关长新冠的研究论文,沉浸于海量资料数据中,「当时连续两星期通宵赶论文,觉得每日自己的样子有如丧尸。」那段时间,她每早9时上课,下课后拿着手提电脑回家「通宵赶工」。回想论文完成一刻,她指彷佛看着自己的小孩出生,过程中万分感激陈家亮及黄秀娟两位教授的襄助,「即使是凌晨2时仍陪着我,就论文给予意见。」
获邀参加桂冠论坛  分享成果

「Imagine, believe, achieve」(想像、相信及成就)是刘晓霖的人生格言,由护士到中医,再转向科研成为科学家,她身体力行体现相信想像,到努力实践的历程。上周,她获邀参加首届香港桂冠论坛,与包括邵逸夫奖得主等国际科学家,以及全球青年科学家交流,并简介其有关长新冠的科研成果。回首过去,她坚持「治未病」的信念未变,她指假如当一位中医,每天可能只影响数十位病人,「作为临床科学家,我的医学研究将会影响全球医生及病人,希望未来能为更多人治未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