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还原孔孟 只需「切己」

2023-08-24 00:00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徵符号。被奉为「万世师表」、「至圣」的孔子没有留下著作和记录。由弟子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传颂多年,被历代读书人奉为经典。孟子为孔子的继承者,被奉为「亚圣」。这样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和传记,甚至连著作也没有留下的时候,我们应如何解读呢?商务印书馆的新书,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潘铭基撰写的《孔孟以后的孔孟》就认为,后世无法真正了解孔孟,但孔孟却活在现世。

汉代因社会整体气氛尊崇儒术,司马迁、班固等纷纷为孔子写生平和以孔子为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是汉人认识孔子的趋向,是后人考察孔子生平的关键。班固则以《论语》的教诲及评价为根据,编写了《汉书.古今人表》,把古人按德行分成九等。虽以《论语》为本,但部分内容亦非孔子意愿。在《论语》中,子贡曾问孔子是否为圣人,孔子认为自己并非圣人,充其量只是学而不倦。然而,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以「至圣」称孔子;班固在〈古今人表〉中亦列孔子于第一等的上上圣人。可见汉代的「造圣」已非孔子本意。

虽说今人已无法还原最初的孔孟,但并不代表孔孟思想已经过时。重读经典是重新审视过往的思想,并得到新的角度。孔孟的周游列国看来是为了求职,但随着揭示孔孟与君主之间的相处,让人明白到其实孔孟不受重用只因不肯枉尺直寻,孟子的迂阔其实是坚守原则的表现。孔子的「因材施教」,直至今日,教育界仍然提倡对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提出适切帮助。阅读经典,就是寻找可学习的地方。

全书分两部分。作者先以汉代和六朝为例,指出经过后世的重读,不同典籍诠释孔孟的方式都不同,孔孟已不复当时面貌。后半部分,作者认为孔孟之道亦与现代社会适切,重读目的在于重新审视、重新解读。作者引用多本典籍,从文句中找到实证,是适合大众阅读的学术书籍。望能在阅读中「切己」,从经典中学习。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