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从《一家之言》到《城市SNAPSHOT》 18年后的终极告别

2023-06-24 00:00

这一篇,是笔者在本报的最后一篇了。

不经不觉,从2005年的《一家之言》到2013年的城市《SNAPSHOT》,笔者在本栏执笔已18年。还记得,开始在报章写专栏,缘于一个偶然。18年前的一天,曾经访问过笔者的记者来电问我:「你可以帮手写专栏吗?」「怎可以,我不懂写中文。」笔者中文只读到中五,往后也甚少写作,又怎能担此重任?岂料对方却说:「你说话那么棒,把说的写出来便是了。」而我,竟然相信。

自此,我手写我心。过着每周执起笔杆爬格子的日子,写了18年。

18年来,笔者以不同身分或岗位在此撰文,曾任职城市设计学会副会长、建筑师学会会长、市区重建策略检讨委员会成员、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2018年起则担任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虽然岗位不同,但内容都是环绕着城市发展,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旧区更新、海滨发展、文物保育及土地供应等议题。

有时笔者放假外游,或公务考察,便把世界各地令人心动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向大家介绍。毕竟不变的身分,就是一个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和一个关心城市环境的路人甲。

笔者留意到,本栏的读者当中不乏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有时,笔者的观点与角度,难免把一些主事官员气坏了。不过,有时倒也推动了一些正面的改变。还记得有一次,一位每周都追看笔者文章的政府高层对笔者说:「你的文章愈来愈啱睇。」笔者笑着回应道:「也许是你们走对了路罢了。」

这些年来,学到的是要推动进步,没有一蹴即就。只要方向对,便多给予鼓励和嘉许;纵使未臻完美,也毋须事事挑剔,主事者才有动力继续往前。

18年来的文章,见证着香港的转变。从平面式的规划到立体化的城市设计,从单向式的公众谘询到互动式的与民共议;从拆旧建新到推动一系列的保育项目;从单一招标地产带动到成立西九管理局发展真正的西九文化区;从屏风楼发水楼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从维港填海争议到海滨长廊逐段驳通;从栏杆处处到鼓励亲水的「海岸堤阶」;从过分管理的公共空间到「愿景带动」的「海滨共享空间」等等。

写专栏最困难的,就是找题材。写甚么?往往是每周令笔者抓破头颅的难题。至于如何写?学到的是:「先下笔,再收拾。」就像做海滨,「先驳通,再优化。」日积月累,一段一段的驳通。

写文章的另一好处,就是整理思路。一些零碎的想法,在写作过程,经过编排、组织和筛选,再用读者看得明白的字句把讯息传达。久而久之,这些得着,亦令笔者在处理不同事情上拥有更清晰的思路,在推动海滨发展方向和策略时与团队有更良好的沟通。

笔者毕竟不是以写作维生,但18年来,一点一滴,一字一句,已累积了近800篇专栏文章。

超过100万字的字里行间,也总算为我城在踏进21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作个记录。一些精选文章,还被辑录在笔者编写的《建筑.交响.梦》一书内。这本书近日还获得第四届香港出版双年奖艺术及设计组别出版奖,实在值得感恩。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由于报章改版关系,本栏将在7月与读者告别了。感谢各读者一直对本栏的支持,也感谢编辑18年来的包容。就此向大家说声:「后会有期。」
吴永顺
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