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從《一家之言》到《城市SNAPSHOT》 18年後的終極告別

2023-06-24 00:00

這一篇,是筆者在本報的最後一篇了。

不經不覺,從2005年的《一家之言》到2013年的城市《SNAPSHOT》,筆者在本欄執筆已18年。還記得,開始在報章寫專欄,緣於一個偶然。18年前的一天,曾經訪問過筆者的記者來電問我:「你可以幫手寫專欄嗎?」「怎可以,我不懂寫中文。」筆者中文只讀到中五,往後也甚少寫作,又怎能擔此重任?豈料對方卻說:「你說話那麼棒,把說的寫出來便是了。」而我,竟然相信。

自此,我手寫我心。過着每周執起筆桿爬格子的日子,寫了18年。

18年來,筆者以不同身分或崗位在此撰文,曾任職城市設計學會副會長、建築師學會會長、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委員會成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2018年起則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雖然崗位不同,但內容都是環繞着城市發展,包括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舊區更新、海濱發展、文物保育及土地供應等議題。

有時筆者放假外遊,或公務考察,便把世界各地令人心動的建築和城市規劃向大家介紹。畢竟不變的身分,就是一個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和一個關心城市環境的路人甲。

筆者留意到,本欄的讀者當中不乏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有時,筆者的觀點與角度,難免把一些主事官員氣壞了。不過,有時倒也推動了一些正面的改變。還記得有一次,一位每周都追看筆者文章的政府高層對筆者說:「你的文章愈來愈啱睇。」筆者笑着回應道:「也許是你們走對了路罷了。」

這些年來,學到的是要推動進步,沒有一蹴即就。只要方向對,便多給予鼓勵和嘉許;縱使未臻完美,也毋須事事挑剔,主事者才有動力繼續往前。

18年來的文章,見證着香港的轉變。從平面式的規劃到立體化的城市設計,從單向式的公眾諮詢到互動式的與民共議;從拆舊建新到推動一系列的保育項目;從單一招標地產帶動到成立西九管理局發展真正的西九文化區;從屏風樓發水樓到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設計;從維港填海爭議到海濱長廊逐段駁通;從欄杆處處到鼓勵親水的「海岸堤階」;從過分管理的公共空間到「願景帶動」的「海濱共享空間」等等。

寫專欄最困難的,就是找題材。寫甚麼?往往是每周令筆者抓破頭顱的難題。至於如何寫?學到的是:「先下筆,再收拾。」就像做海濱,「先駁通,再優化。」日積月累,一段一段的駁通。

寫文章的另一好處,就是整理思路。一些零碎的想法,在寫作過程,經過編排、組織和篩選,再用讀者看得明白的字句把訊息傳達。久而久之,這些得着,亦令筆者在處理不同事情上擁有更清晰的思路,在推動海濱發展方向和策略時與團隊有更良好的溝通。

筆者畢竟不是以寫作維生,但18年來,一點一滴,一字一句,已累積了近800篇專欄文章。

超過100萬字的字裏行間,也總算為我城在踏進21世紀以來的城市發展作個記錄。一些精選文章,還被輯錄在筆者編寫的《建築.交響.夢》一書內。這本書近日還獲得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藝術及設計組別出版獎,實在值得感恩。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由於報章改版關係,本欄將在7月與讀者告別了。感謝各讀者一直對本欄的支持,也感謝編輯18年來的包容。就此向大家說聲:「後會有期。」
吳永順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