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医学院扩建 刻不容缓

2023-02-07 00:00

三年疫情即将告一段落,香港开始踏上复常之路。疫情反映出香港医疗制度的不足,必须尽快处理,以适时应付未来可能再次出现的大型传染疾病及香港社会未来的需要。
各界应支持培训更多医生

三年以来的疫情,令大众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第五波疫情初期,确诊病人在寒风中通宵等候入院,有些甚至等候多日,仍未获病房收治。究其原因,与香港公营病数目有关。医院管理局现有约30000张病。2016年起,政府预计病数目不足应付日后的医疗需要,接连公布两个公立医院十年发展计画,预计可增加合共15000张。相信在两个十年发展计画完成后,公立医院将有更多的病应付新增服务需求及应对突发的大型传染疾病。

然而,医疗服务不是提供病便可,更需要医生治疗入院病人。不过香港社会医生严重缺短,医生对人口比例为二对一千,有关比例低于已发展地区,更曾因此造成「医生不足,病丢空」的情况。虽然近年政府、医学界及医疗机构已不断增加医生供应途径,例如:公营医疗机构以有限度注册形式聘用非本地培训医生、设立特别注册途径,容许认可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工作后可获取本地注册、增加执业资格试次数等等,不过,透过这些途径增加医生的数目始终有限,要大幅增加医生人数,仍然需要本地培训。

事实上,政府于2009年起,一直增加医科生学额,由当年的250名逐渐增至现时每年590名,预计数年后收生人数会悉数增加。不过现时两所大学医学院必须扩建及扩展教学设施,才能容纳新增的医学生。以港大医学院为例,近十多年来医科生持续增加,令各级本科医科生总数由当时约1300名增至现时超过3500百名。港大本科医科生总数增加了超过一倍半,可是教学空间及设施却没有相应提升,要培育优秀医生将会困难重重。因此,社会各界应全力支持培训更多医生,配合日后公立医院的发展,应对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增加、医疗负荷不断提升等情况。

另外,疫情期间的核酸检测、病毒株分析、基因研究等,反映医学界未来对微生物研究及医疗科技发展的需要。为应付日后可能再次出现的传染疾病,或在其他医疗领域探索治疗的新方向,医学院都应该具备更先进的实验设施。
改划申请引来住户反对

据悉,港大医学院早前已向城巿规划委员会(城规会)申请将薄扶林沙宣道3号东面一幅斜坡上的政府土地由「绿化地带」改划为「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释出土地兴建新教学大楼,以增加教学空间,培训更多医科生。除一般生物化学实验外,新建的大楼内亦设有研发先进、尖端的生物巨分子、干细胞、组织学及动物等实验的实验室大楼,有关实验室已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当中更有干细胞研究的设施,定能为病人获得更佳的治疗作出贡献,并有助研发对罕见疾病及癌症等危疾重病的治疗。

城规会将于二月中就上述改划申请进行公听会。此项申请涉及公共利益,理应顺利通过,却仍引来居住在新大楼接邻的住户的反对,更要求港大医学院提供仔细的总纲发展蓝图,谘询居民意见后进行审批。住户因应新大楼阻碍景观、可能影响附近交通等等地区因素而反对兴建新大楼,属预期之内。然而,在公共利益的整体考虑下,个别的地区因素不应成为阻碍或延迟审批程序的原因,一旦要延后审议,预计可于明年动工的整个扩建工程,又将延期一年。须知道愈迟扩建便愈迟应对上述提及的医疗需求,连同当区居民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受害。

港大医学院扩建,涉及公共利益,能满足基层巿民及病人对医生人手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便利港大医学生及医学院教职员于医学院及附近教学医院之间往返,提升教学质素,更增设先进医学实验设施,研发治疗新法,造福病人。期望城规会考虑到新大楼可以为医学教育及研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惠及社会,以病人及社会整体利益为依归,尽快批准是次申请。请各方谨记:医学院扩建,刻不容缓!
彭鸿昌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