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对症下药 提升专科门诊服务

2022-11-09 00:00

立法会近日通过了一项议员议案,促请特区政府制订政策措施,缩短公立医院专科门诊轮候时间,对此,本人是十分认同和支持的。
本人在二○一四至二○二○年间曾担任医院管理局成员,充分了解到市民对专科医疗服务需求殷切,公营医疗系统正面对日益沉重的压力,公立医院专科门诊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过长,以致不少病人未能及时获得适切的治疗,情况极不理想。
要有效应对上述困境,当然首先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各项社会资源,包括扩大公私营医疗协作计画,善用私营医疗资源协助分流和照顾更多的专科病人。同时,当局应增拨资源,充实基层医疗体系中的专科服务。此外,有关方面应善用创新科技,加快发展远程医疗,利用遥距诊症服务可以事先为一些轻微病患者作诊治,透过视像也可以为安老院提供专业意见及监察病情,并与外展服务配合,以减少病人到医院或专科门诊求诊的需要。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宣布,医管局将会多管齐下,包括增拨资源处理新症,设立综合诊所提供跨专业支援,目标是在下一个年度(二○二三-二四)把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百分之二十。同时,政府会重整医疗体制,由目前以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格局,转向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制,在今年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并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专责统筹管理公私营界别的基层医疗服务,共同推广「一人一家庭医生」理念。
长远改善医疗软硬件
此外,当局将会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画」,明年起,经地区康健中心识别而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高风险的市民,将转介至私营界别,作进一步检查,确诊市民将获安排家庭医生及专职医护团队的治疗服务,政府会资助约一半检查和治疗费用。我相信,这些措施既可以方便市民在社区就医,并获得更多的专科诊症服务,也有助纾缓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相关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画」日后应及时检讨并优化推广。
不过,上述措施恐怕只能治标,在短、中期稍为纾缓一下目前的困境,本港医疗服务未能有效满足市民需求,有关当局必须切实正视和解决。长远而言,应该妥善规划,并投放更多资源,改善医疗系统的软、硬件设置,务求对症下药,治标兼治本。
首先,政府除了全力推动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画」,也应尽快规划和落实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画」,以配合北部都会区和其他新发展区的需求,前瞻性地妥善解决本港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
同时,当局应设法持续增加公营医疗系统的医护人手,除了增加本地大学医学院的培训学额,也应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训的合资格专科医生及护士来港执业。
卢伟国博士
立法会议员(工程界)
香港经济民生联盟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