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北部都会区 突破两思维

2021-10-12 00:00

特首在上周三发表的新一年度《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当中包含多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整个都会区占地多达三百平方公里,涉及新界北部七个跨境陆路口岸和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旧发展区;完成发展后总住宅单位数目达至九十多万个,估计可供约二百五十万人居住,并提供约六十五万个就业职位;还有「双城三圈」的发展概念、二百多公顷的创科产业用地和二千公顷的生态保育地等等。

不过,最令笔者感到欣喜的,并非这些硬蹦蹦的数字,而是特区政府在有关发展策略中展现的两个思维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跨越深圳河」。笔者曾多次批评,受制于固有的殖民地思维,以及回归后部分人的反中、抗中情绪,特区政府过去在制订各类政策措施、城市规划及发展计画时,往往都是以深圳河为界。对于河岸以北的深圳、大湾区,以至整体国家的规划和发展,官员若非不闻不问,也是甚少积极主动配合,只会被动式地等问题出现后再作回应。这种施政及思想框框,令到香港未能尽取国家高速发展所产生的红利,亦导致新界北部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与一河之隔的深圳比较差异极大,慢进则退。

正如特首指出,这是特区政府首次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而制订的策略和纲领。纲领内容一方面以原有的《香港2030+》规划研究作基础,另一方面亦充分配合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刚公布的前海改革方案,为香港未来带来庞大机遇。

第二个突破是「新界城镇化」。同样是笔者早已提出,随着近年大量房屋发展和基建设施相继落成,现今的新界已不是老一辈港人所认知的偏远、落后乡郊,但政府的规划却未有与时并进,导致特区整体发展长期「重南轻北」,大部分经济活动仍集中在南部的港岛及九龙,令到新界区、尤其是北部的大量土地未获善用,数以十万计的新界居民被逼每日长途跋涉,虚耗大量交通时间与费用往返市区工作,加剧塞车问题及增加碳排放,局限了香港的经济、民生及产业发展。

今次发展策略将新界北部重新定位为「北部都会区」,与港岛、九龙及「明日大屿愿景」组成的「维港都会区」互相辉映,南北并重,平衡发展,为香港未来多年的前景带来新气象、新格局和注入新动力。除了透过加快及扩容发展来解决住屋和市区老化问题,也希望利用大量增加的产业用地和就业机会,将北部导向职住平衡,纾缓早已达致饱和的跨区交通问题,一举多得,绝对值得支持。

谢伟铨

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