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论政经】为疫后贸易形势作准备

2020-06-30 00:00

近年民粹主义在欧美冒起,全球贸易亦由多边开放转向单边和保护主义。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可能加快贸易向「去全球化」格局发展,对世界经济带来深远影响。香港固然是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忠实支持者,但面对可能出现的新形势,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全球化造就了过去数十年的世界经济繁荣,中国是全球最大生产国,而美国则是最大消费国,形成了中美贸易走廊,建构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产业供应链,当中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上分沾利益。

全球疫情大流行,「去全球化」的呼声亦随之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实施封关,并限制医疗、粮食等民生及战略物资出口,部分产业链运作出现阻滞。美国和日本政府就资助本国公司把生产线移离中国,将外判的生产工序搬回国内。

然而,若企业硬把原有生产链拆解迁回本国,可能要面对更高生产成本,影响产品竞争力,消费者则可能要付出更高价格,反而换来质素较次的产品,最终「去全球化」可能是一个多输局面。企业是讲求实利和理性的,为保持产业分工带来的红利,企业或更属意将生产分散到具成本和技术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以平衡风险,贸易格局或出现区域性调整。

无论如何,对中国而言,未来几年外贸和投资可能面对不少困难,但以中国经济的韧性,加上本身拥有完善生产链以及全球最庞大的市场,相信不会改变长远向好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中国早已开展区域自由贸易,包括与东盟在经贸领域签订多份协定,促进双边贸易增长。今年首五个月,东盟已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夥伴,双边贸易总值一点七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百分之四点二,占中国外贸总值的百分之十四点七。

香港过去一直受惠全球化而壮大经济,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物流枢纽,贸易格局的转变难免对香港构成影响。港商应更积极地把市场分散至中国内地、印度及东盟等,以减少对欧美巿场的依赖。另外要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竞争力,由产品设计、技术含量和销售渠道入手,加快朝高增值方向转型。政府自一二年成立「BUD专项基金」,协助中小企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市场,未来可考虑进一步优化该计画,例如将资助适用范围扩阔至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要加紧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香港必须更好发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角色,协助内地走向国际、打破部分国家实行的经济壁垒。同时积极参与区域化发展合作,与日韩及东盟推动多边自由贸易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继续巩固在国际金融和贸易商务的中心地位,坚持自由贸易,与国际共谋发展。

李民斌(全国政协委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