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屋明年步入收成期 陈帆称两成用地有「著落」
2020-06-10 00:00
上任后即推动「社会房屋」概念的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形容,兴建过渡性房屋某程度都是一场「社会运动」,过程中动员了社会的力量,包括房屋资源、金钱以及人力如政府、自愿机构及社区组织等,但最初社会上对此不太接受,很多市民不想项目在其居住附近兴建,幸而得到很多合作的夥伴机构协助游说,令地区开始改观。
经过数年的努力,陈帆指目前已有约一千个过渡性房屋单位可供入住,占最初的三年目标供应量一成。对于外界认为大部分的过渡性房屋项目,推展进度仍然缓慢,陈帆指多个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兴建,另有一系列项目正展开前期工作,并形容:「目前是划水阶段,密密地做,故暂时未见到(太多)落成的项目。」但他亦指,明年起稍后时间就有不同的大型项目落成,当中规模较大的,是恒基与博爱医院在元朗锦田江夏围合办的项目,可提供一千九百九十八伙,料明年底可逐步落成,推出第一期。
陈帆提到,在众多的过渡性房屋发展项目中,中大型项目的生产力高及效益较大,亦对入住的市民有较多好处,预计可在该类项目引入共享空间、社区设施等,包括市集、社区中心,而位于元朗锦田的项目更会设有农耕设施。他说,现时有三个项目的规模较大,包括恒基的锦田江夏围项目、会德丰的大埔项目、新地的元朗东头项目,会将这些项目打造为「小型屋邨」,让居民住得有尊严。
他坦言,若只将一些居民搬去「四野无人」的地区,又不提供足够配套,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所提供的单位虽然有二至三百尺,较劏房大很多,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活动空间始终较少,需要在项目内提供一个社区中心或互动广场,方便他们举办活动,也要考虑他们的起居饮食,做好交通配套。」
政府亦有七个项目正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一个同样位于元朗锦田,将由香港建造商会提供专业建议和项目管理支援,提供约一千伙。陈帆透露,商会计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十六个指标为项目进行设计,例如在屋顶设置太阳能板、雨水重用、甚至是一些降温设施,打造一个含绿色社区的过渡性房屋项目,「这个项目也是以过渡性房屋做一个终极目标,但设计上十分不同,在过程中所展现的是另一个层面。」
至于早前建议增建的五千个过渡性房屋单位,陈帆透露已经初步掌握当中约一、两成单位的所需用地,并会继续努力觅地,除了来自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亦有部分正与发展商商讨中。他坦言,要达至最新目标有一定难度,其中一个方法是邀请发展局,重新检视短期内不会发展的土地,「少少mission impossible(任务不可能),但会尽做,甚至要『死掂佢』。」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