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预算案》拒全港学生「派钱」有因

2019-02-27 00:00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本报日前独家披露,《预算案》将继续向低收入家庭学生一次过派发两千元津贴,并继续为参加明年中学文凭试的学校考生代缴考试费;至于有政党倡议向全港学生「派钱」则不获政府接纳。实际上,向中小学生「派钱」所涉技术问题复杂,亦与今届政府「理财新哲学」理念不符,值得深入探讨。

新一份《预算案》料沿用去年做法,向低收入家庭学生一次过发放二千元津贴,支援学习需要,由学生资助处以银行自动转帐,向经入息审查符合领取学资处学生资助的学前儿童至大专生,直接发放津贴,去年约三十万名学生受惠,涉及开支总额达六亿元。早前有政党建议,把津贴放宽至派发给全港学生,不论贫富均可受惠,但政府经研究后发现不可行,陈茂波更公开指倡议「只是市场传闻」,变相宣告无意接纳。

虽然以往有本地富商向元朗、屯门及离岛区中学的文凭试考生,「无条件直接支援」每人派发五千元,但套用在政府向全港学生「派钱」,衍生问题便难以类比,比如学校的报名及核实程序会否造成沉重行政量?对象是否只涵盖公营中小学及参加免费幼教计画的幼稚园?非永久性居民与非本地生是否一并受惠?应否仿效其他地区做法,把身处外地学生纳入资助范围?政府派发四千元的「关爱共享计画」备受批评,向学生「派钱」行政成本不菲,会否造成争议?

更核心问题是,今届政府早已表明不论贫富「派钱」,与讲求针对性的「理财新哲学」相违背,虽然政党建议「派钱」对象只限于学生,但学生的社经背景不同,措施又不限年级,难免出现药石乱投效果,倒不如聚焦于真正有需要的基层学生,同时寻求优化措施的可能性,最近有教育团体建议把资助额「加码」至三千元以上,减轻基层家庭的经济负担,无疑更务实。何况公共财政需要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教育团体对「派钱」取态不太积极,正是期望政府投放资源改善教育体系,而非一味「靠派」。

今年财政盈馀下降,一般预期《预算案》的非经常性开支及一次性措施不多,但教育作为长远投资,政府既不「讨价还价」亦不「削足就履」,如何落墨值得期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