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設臨床登記冊 找出高危人士研延緩柏金遜治療及預防

2019-04-11 13:35

中大醫學院宣布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
中大醫學院宣布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

柏金遜綜合症並無藥物可根治,只能以藥物或手術延緩症徵及改善生活質素,當中柏金遜病和腦小血管病為引致柏金遜綜合症的常見疾病。中大醫學院宣布得到1千萬資助,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聯合不同專科專家,透過設立華人早期柏金遜病臨床登記冊和轉化實驗室,從柏金遜病和腦小血管病入手,研究可延緩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柏金遜綜合症患者會有行動緩慢、四肢僵硬、震顫或步履不穩,發病率會按年紀而上升,估計全球現時有610萬名柏金遜病患者,在香港有1萬2千名患者。隨人口老化,預計全球以至各地的患者人數會上升兩倍。

中大醫學院獲捐1千萬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指,研究中心聯合臨床科學家、腦神經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腦神經科學家及工程師,研發早期檢測方法和治療,減慢柏金遜綜合症病程發展。

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張繼輝表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為華人早期柏金遜病的前期症狀,設立華人早期柏金遜病臨床登記冊,收集早期患者的數據,如基因排序和腦影像分析等,預測及監察華人早期柏金遜病患者的早期病程發展。「而九成RBD病人會在15年內發展至柏金遜綜合症,透過登記冊可找出高危人士。」

張續稱,這是全球首個RBD家庭式研究,預計在兩年內找到800人參加,包括200名RBD病人和100名健康人士,400名他們的直系親屬。

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浩表示,團隊建造了全港首部針對腦小血管病而特製的「活體多光子顯微鏡」,了解活體動物內的腦神經元及腦血管變化,更進一步了解人類腦小血管病最根本的發病機制。

設立臨床登記冊和轉化實驗室可延緩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設立臨床登記冊和轉化實驗室可延緩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