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受虐婦曾遭精神虐待 逾半人為子女選擇留底

2018-09-21 19:28

家福會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進行「伴侶暴力研究調查」。
家福會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進行「伴侶暴力研究調查」。

根據社會福利署新增虐待配偶紀錄,香港每年約有3000宗新增舉報個案。有調查顯示,有逾90%受虐婦女,曾遭受到一種或以上的虐待,其中更有98%的受虐婦女經歷精神虐待,即辱罵、呼喝等,受虐婦女多呈現情緒低落及焦慮的徵狀,反映暴力對她們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家福會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進行「伴侶暴力研究調查」,於2017年6月至12月,向受虐婦女284名婦女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受虐婦女中,98%受訪者曾經歷精神虐待,情況極為普遍。63%受訪者曾遭受身體暴力,35%曾遭受性要脅,而35%受訪者曾因施虐者暴力對待導致身體受傷。另外,有多於90%受訪者指出,她們曾遭受到一種或以上的虐待。

調查又指,接近62%的受訪婦女表示沒有因暴力事件而離家;約28%的婦女因暴力事件而離家,離家時期平均為1.6個月,當中逾76%婦女最後選擇回家,最主要原因是「不想離開子女」及「照顧子女」。由此可見,大部分受虐婦女即使面對家暴,因為子女的緣故,最終沒有離開施虐者。

非與施虐者同住的婦女比現與施虐者同住的婦女,明顯有較多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虐待,包括身體、精神方面、性要脅等,這反映非與施虐者同住的婦女因經歷了較多的暴力而決定離開施虐者,不再同住。可是,結果顯示,即使離開了施虐者,有些施虐者仍會尋找婦女的居所、工作環境等作出騷擾,甚或跟蹤,或透過探視子女及贍養費等安排時,出現不同形式的暴力等,令受虐者未能脫離暴力。

調查又指,精神暴力非常普遍,惟受虐者在受虐初期,一般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受到精神虐待,亦相信施虐者會改變。但長期被辱罵、呼喝、毆打、甚至被威嚇會傷害子女,令受虐者承受極大的壓力,以至出現有抑鬱及焦慮情緒。為了保護自己及子女,她們甚至以暴力行為來反擊,帶來另一個暴力的循環。無論是家暴的受虐者抑或是為了反擊而成為施虐者,帶來身體、精神健康及自身安全等負面影響。此外,她們有時需要多加留意家中的孩子及長者的安全,因而產生的情緒壓力。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首次經歷伴侶向自己使用暴力事件,距離舉報時間平均有 8.7 年。「家醜不出外傳」的想法,令受虐者拖延了較長時間才能鼓起勇氣求助。在第一次暴力事件發生後,平均須於2.1年及2.7年後才會向兄弟姊妹及父母透露情況及求助;平均5年後才找專業人士,如社工、社福機構及警察求助。

家福會建議讓有需要的家庭明白及早識別、及早得到適切協助、及早解決問題,可以減低受影響家庭的負面影響。受虐者應盡早向社工、輔導員、社福機構或警察尋求協助,以免延誤,令問題難於修補。除預防工作外,政府亦應增設資源,為受虐家庭成員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服務。政府及社福機構一方面亦應加強公眾宣傳工作,鼓勵社區人士若遇到親友有潛在危機,勸喻受虐者及早向專業人士求助。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