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危機1周年 數千難民孟加拉示威要求公義

2018-08-25 19:12

數千名羅興亞舉行示威,向聯合國尋求公義。AP
數千名羅興亞舉行示威,向聯合國尋求公義。AP

周六是羅興亞難民危機爆發一周年,聯合國難民署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對約90萬生活在孟加拉國的羅興亞難民伸出援手。這些湧到孟加拉的難民仍然沒有國籍,沒有公民身分,展望未來返家無期。在孟加拉的庫圖帕龍難民營,數千名羅興亞舉行示威,向聯合國尋求公義。而緬甸領袖昂山素姬日前在新加坡強調,羅興亞好戰分子構成的「恐怖主義威脅」仍「存在且真實」,至於難民的遣返行動快慢仍取決於孟加拉。
庫圖帕龍難民營周六掛上一幅大型橫額,寫道「永遠不再:羅興亞種族清洗紀念日」,有人戴上頭巾,上面印有「拯救羅興亞」的口號,另外有人則揮動旗幟。
參加示威及和平集會人數數以千計,眾人高喊「我們向聯合國要求公義」的口號。示威者表示,他們只要求公義,並讓外界知道羅興亞人因失去祖國和故鄉,感到悲傷。另有示威者稱,羅興亞人正面臨種族清洗,他們希望找回公義。
聯合國曾帶頭呼籲籌款10億美元 (78億港元) 濟助羅興亞難民,但到截至今年3月為止,僅籌得目標總額的三分一。濟助工作停滯不前,令專家感到不安。
世界衛生組織緊急應變負責人薩拉瑪 (Peter Salama) 說:「捐款通常會在 (危機發生) 頭一年達到高峰,之後要籌款就難多了。」
去年8月25日,羅興亞好戰分子在緬甸若開邦各地對警察及軍事基地發動突襲,引起政府軍鎮壓,聯合國將此鎮壓比喻為「種族清洗」。
軍方焚燒羅興亞人村莊,導致約70萬名羅興亞穆斯林徒步或乘船逃往加拉,大逃亡的速度和規模都前所未見。
孟加拉的科克斯巴扎爾已經收容約30萬名無國籍的羅興亞人,這場危機令這個貧困地區面臨沈重壓力。
19歲的穆罕默德伊薩是70萬名難民的其中一人。他看著眼前寥落的異鄉,回憶起他被摧殘的家鄉。他說:「在緬甸,我們有錢,還有自己的牛和土地。在那邊過節比較快樂。」
另一名叫馬里克的27歲羅興亞難民指,羅興亞人的慘況還遠遠沒有終結。他說:「這一年只是開始,很多還陸續有來。」
緬甸表示,願接納出逃的羅興亞人,但不願承認他們的公民身分,反倒稱他們是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在官僚作風和互不信任阻撓下,緬甸和孟加拉達成的遣返協議無疾而終,目前只遣返不到200人。
事件屆滿一周年,昂山素姬上周二在新加坡發表演說,回顧她執政兩年的成績。她認為現時在緬甸發生的動蕩,是恐怖主義使然,而非種族歧視或差別待遇。
她說:「我們是這幾年見證緬甸變化的當事人,所以我們和那些置身事外、不會被實質影響的局外人有不同的解讀。」
她沒有在講話中使用「羅興亞人」的詞匯。緬甸境內,有許多佛教徒不承認羅興亞人是緬甸的少數族群,認定他們是從孟加拉移入的外來人口。但她的發言很明顯是在回應外界對她無視羅興亞慘劇的批評。
外界用「種族清洗」、甚至「屠殺」來形容緬甸境內迫害羅興亞人的情況。但是,她不認同這些批評。她說:「讓若開邦陷入人道危機的是恐怖分子的行為,而到目前為止,他們對緬甸形成的威脅仍舊存在。」
她指出:「除非這個安全問題解決了,否則社會依然暴露在公共暴力的風險當中。這個威脅可能造成的後果非常巨大,不只是緬甸,這個區域的其他國家,甚至更廣,都會受到影響。」
英國《衛報》之後報道,昂山素姬很可能再度被撤銷人權獎。如果屬實,「愛丁堡自由獎章」將會是她今年第7個被撤除的人權獎。
美國華盛頓大屠殺紀念館、牛津、蘇格蘭格拉斯哥、新堡、愛爾蘭都柏林等在這之前,都已經陸續撤銷頒發給她的人權獎。

AP
AP

AP
AP

AP
AP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