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徵收外匯風險準備金並非資本管制

2018-08-04 16:50

人行決定由周一(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提高至20%,這是自去年9月降至0後首次調升。人行新聞發言人說,由於沒有對企業參與外匯遠期、期權、掉期交易設置規模限制,「徵收風險準備金不屬於資本管制,也並非行政性措施,而是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
受中美貿易戰升溫影響,離岸人民幣(CNH)兌美元周五進一步失守6.9水平。面對貶值速度加快,人行終於當天晚上7時公布,由8月6日起,銀行為客戶做人民幣遠期沽空合約時,需要繳付沽空金額20%的準備金,透過增加交易成本,擊退人民幣沽空炒盤。消息刺激離岸人民幣從低位彈升,每百港元由最多兌88.06元人民幣,回落至約87元人民幣。
企業往往通過遠期購匯鎖定未來的購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匯率風險。而遠期售匯業務是銀行對企業提供的一種匯率避險衍生產品。人行新聞發言人介紹,由於企業並不立刻購匯,而銀行相應需要在即期市場購入外匯,這會影響即期匯率,進而又會影響企業的遠期購匯行為。這種順周期行為易演變成「羊群效應」。
2015年「8‧11」匯改之後,為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人行將銀行遠期售匯業務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直到去年9月人行才將該準備金率調低至0。
人行表示,近期受貿易摩擦和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週期波動的迹象。為防範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人行決定再次上調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
人行新聞發言人表示,要求金融機構按其遠期售匯簽約額的20%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相當於讓銀行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而計提風險準備,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的順周期行為,屬於透明、非歧視性、價格型的逆週期宏觀審慎政策工具。
人行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外匯市場監測,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週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