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非都會區30年可創40萬職位 長遠規劃研究發展東嶼新北

2018-01-08 06:42

除了土地供應問題,要拉近市民居住及工作地點之間的距離,亦是長遠改善城市宜居度的重要課題。發展局及規劃署現正進行的《2030+》研究,提出在都會區以外建立東大嶼及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提供約40萬工作職位,令非都會區的工作職位於30年後增至約4成,冀扭轉目前「職住失衡」情況。規劃署策略規劃組在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指,為達到以上目標,將利用規劃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用地,並參考「起動九龍東」的城市營造概念,吸引不同工種進駐。
港府去年就《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完成公眾諮詢,現正整理收集到的意見,並繼續進行涉及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技術評估,預料在今年內可完成。政府之後會發表最終報告,為本港未來的空間發展使用定下框架。另外,運房局亦計畫獲撥款後,於今年內會展開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
策略規劃組總城市規劃師劉寶儀表示,《香港2030+》其中一個重點,是要解決香港的「職住失衡」問題,即居所與職位分布不平衡,「新市鎮經過40年發展,已是4成市民居住的地點,但(位於非都會區的)工作職位只佔大約24%」,因此根據運輸署研究,港人每日上班一程交通所需時間47分鐘,來回就要90多分鐘,「如果工時是8小時,即已有1成多的時間用於交通上。」她指若可縮減職住距離,一方面可釋出更多勞動力,亦可以讓市民有更多個人時間,提高宜居度。
縮減職住距離 釋更多勞動力
劉指其中一個做法就是刻意於新發展區加入更多職位,令本港於2046年,有38%職位都位於非都會區。《香港2030+》就提出於擬議中的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除了容納至少40萬及25萬的人口,亦可各自提供約20萬的職位。
劉指鄰近大嶼山及港九傳統商業區的東大嶼都會,將會以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為定位,提供如金融、會計及保險等工商業支援,以辦公室為主的職位。她亦指出新發展區,可提供年輕一代喜歡的另類工作空間,「例如像科學園一類會比較有空間感,有較多公共及室內空間的工作環境」。而新界北鄰近邊境多個口岸,可用作高增值物流及特殊工業用地。
過往本港發展新市鎮時,亦曾規劃不少工業用地希望居民原區工作,但鮮見成效。高級城市規劃師吳劍偉就解釋這涉及歷史因素,因在規劃工業用地遇上經濟轉型而需求下降。因此未來要吸引相關行業集中在一個地區,發揮集聚效應,當局除了會透過規劃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造成「磁石效應」,亦會參考「起動九龍東」的經驗,「在過去幾年,九龍東透過地方營造概念提升營商環境及改善連繫,現已有跨國公司進駐設總部,或會設立分公司。」期望改善「職住平衡」後,有助釋放婦女及長者的勞動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