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非都会区30年可创40万职位 长远规划研究发展东屿新北
2018-01-08 06:42
港府去年就《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完成公众谘询,现正整理收集到的意见,并继续进行涉及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评估,预料在今年内可完成。政府之后会发表最终报告,为本港未来的空间发展使用定下框架。另外,运房局亦计画获拨款后,于今年内会展开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
策略规划组总城市规划师刘宝仪表示,《香港2030+》其中一个重点,是要解决香港的「职住失衡」问题,即居所与职位分布不平衡,「新市镇经过40年发展,已是4成市民居住的地点,但(位于非都会区的)工作职位只占大约24%」,因此根据运输署研究,港人每日上班一程交通所需时间47分钟,来回就要90多分钟,「如果工时是8小时,即已有1成多的时间用于交通上。」她指若可缩减职住距离,一方面可释出更多劳动力,亦可以让市民有更多个人时间,提高宜居度。
缩减职住距离 释更多劳动力
刘指其中一个做法就是刻意于新发展区加入更多职位,令本港于2046年,有38%职位都位于非都会区。《香港2030+》就提出于拟议中的东大屿都会及新界北两个策略增长区,除了容纳至少40万及25万的人口,亦可各自提供约20万的职位。
刘指邻近大屿山及港九传统商业区的东大屿都会,将会以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为定位,提供如金融、会计及保险等工商业支援,以办公室为主的职位。她亦指出新发展区,可提供年轻一代喜欢的另类工作空间,「例如像科学园一类会比较有空间感,有较多公共及室内空间的工作环境」。而新界北邻近边境多个口岸,可用作高增值物流及特殊工业用地。
过往本港发展新市镇时,亦曾规划不少工业用地希望居民原区工作,但鲜见成效。高级城市规划师吴剑伟就解释这涉及历史因素,因在规划工业用地遇上经济转型而需求下降。因此未来要吸引相关行业集中在一个地区,发挥集聚效应,当局除了会透过规划政府、机构及社区用地造成「磁石效应」,亦会参考「起动九龙东」的经验,「在过去几年,九龙东透过地方营造概念提升营商环境及改善连系,现已有跨国公司进驻设总部,或会设立分公司。」期望改善「职住平衡」后,有助释放妇女及长者的劳动力。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