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機械人科技的爆發年,港產仿真機械人獲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分,掀起機械人取代人類的討論;視覺機械人的應用由傳統工業延伸至各行各業,科學界更憧憬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聊天機械人的發展更如雨後春筍,在金融、醫學各方面均有應用。星島日報將一連三集,解構仿真機械人、視覺機械人及聊天機械人的科技發展,以及新科技所引發的爭議。
人類微笑的背後,牽涉十數條肌肉同時運作,總部設於科學園的Hanson Robotics,其製成品Sophia被譽為「最像人的機械人」,並可模擬超過六十種表情,箇中繁雜程度可想而知。有十年仿真機械人製作經驗的黎永信坦言,仿真機械人要像真,背後牽涉力學、電子工程、程式編寫等科學知識,更要懂得雕塑、模具及倒模等技巧,「仿真機械人不止是科技產品,更是一件藝術品。」
皮膚物料成關鍵
仿真機械人的前期工作,如雕塑人體骨架及人面倒模,與藝術品製作無異,機械人面部要做得精細,除了有手藝要求外,仿真皮膚的使用更是關鍵。黎永信指出,製作仿真皮膚除了講求觸感,其拉力及彈性均要模仿皮膚,因此需要由多種高分子混合物組成。研發者往往耗費頗多時間及金錢,才能找到合適的物料,於是仿真皮膚的組成物料,一直是商業秘密。事實上,Hanson Robotics亦為其仿真皮膚物料Frubber申請專利,足見其重要性。
要做出表情變化,機械人頭部裝有多個摩打,掌控面部不同的位置。黎永信舉例指出,如要做出眨眼的動作,就要由兩個分別控制左眼及右眼的摩打,拉動仿真皮膚;如要令機械人說話時,做出相應的面部表情,則要設計程式控制伺服摩打,當具語音辨識的機械人聽到問題並作出回答時,指定的摩打便會啟動,並拉動面部的仿真皮膚,做出說話的表情。他續說,表情變化愈豐富,所需的摩打則愈多。他估計Sophia單是控制面部的摩打,就有三十至五十個,但他坦言,摩打過多容易令機身過熱,造成損耗。
面部摩打達五十個
至於機械人的關節活動,黎永信指出,可利用氣動或電動系統驅動,做到手臂屈曲的動作,惟使用前者的話,關節靈敏度較差;後者雖較靈活,但需要大馬力摩打才可拉動手臂,令機械人重量大增,「如果想手肘移動,就要放一個摩打,結果令手臂重量上升,膊頭要用一個馬力更大且更重的摩打,整個機械人就愈做愈重。」
Sophia除了擁有像真的外貌,更能與人對話,過程猶如電影《人工智能》的情節。
不過,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楊強認為,現階段仿真機械人「只是一種未來的展示」,如要做到與人溝通,將牽涉通用智能範疇,屬強人工智能,他相信未來十年也無法做到,「機械人目前只能回答具體且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但與人溝通的話,涉及範疇太大。」
現階段僅為「展示未來」
科技園公司技術主管(機械人技術)霍露明則較樂觀,並指出人工智能已有近三十年歷史,過去發展緩慢是因為電腦運算速度不足,現在電腦搜集與分析資料的速度已不容懷疑,關鍵在於程式開發者能否教導人工智能選取有用的資料,「Hanson Robotics用了五至八年,將Sophia變成心智像六歲的人,隨着科技發展,下一個五至八年,變成二十歲也不出奇。」
然而,黎永信坦言,現時有意購買仿真機械人的客戶,主要從事展覽或服裝行業,「比我入行之前所想像的市場細很多。」
此外,客戶對仿真機械人的人工智能技術不太熱衷,「因為展覽場地很嘈吵,機械人難以分辨人聲並作出反應,大家反而更關心機械人的活動能力。」
原文刊星島日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