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炎症性腸病發病率飆30倍 或與飲食習慣改變有關
2017-10-17 22:55
「炎症性腸病」目前成因未明,但消化道發炎、潰爛、腹瀉等症狀卻伴隨患者終身。中大醫學院與加拿大專家早前進行全球首個大型系統性回顧研究,發現該病症近年在亞洲地區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其中本港的發病率大增近30倍,每百萬人就有26宗新症,不排除跟飲食習慣改變有關。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包括校長沈祖堯,聯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專家,較早前收集由90年至去年共逾1.1萬份有關炎症性腸病的研究報告,並挑選147份較具代表性的報告作詳細分析。研究發現,亞洲、東歐、非洲、南美等地區近年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均有上升趨勢。 現年29歲的沈小姐去年因腹瀉、腹痛入院,其後確診患上其中一類炎症性腸病「克隆氏症」,一度因腸胃大範圍出血,輸血逾300包,更要接受兩次腸臟切除手術保命,留醫已達一年。她指患病後身體虛弱,要靠母親照顧,近日才有力氣自行下床走路。 參與研究的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表示,本港最新發病率增加至每百萬人有26宗,估計趨勢與基因、環境因素、飲食習慣趨近西方有關,例如攝取大量高糖、高脂食物。她又指,外國有研究發現進食雪糕等含添加劑的加工食物,可導致實驗老鼠出現炎症性腸病的病狀,呼籲市民注意飲食健康。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