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去年逾10萬宗內地申請獲批 住宅租金連升2年 來港人口勢增 「留才」更顯關鍵
2024-12-23 11:30
《大灣區四通五流系列》之人口流動篇
灣區聯通促進兩地人口流動,港府自2022年底推出多項人才入境計劃,填補人力空缺,收到近42萬份申請,約17.5萬人已抵港,提早超額完成3年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來港人才中80%是華裔,以從事金融及創科工作為主,其中高學歷的「高才通」人才更是超級精英,多數舉家來港居住,刺激本地租務市場,令租金於疲弱樓市下連升2年。灣區流動必將持續,來港人才料有增無減,學者及團體指本港產業仍然單一,創設更多產業,為不同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將是本港未來的重要課題。
本報綜合入境處及立法會文件資料,發現近年多項人才計劃數據,當中來自內地的人才比例甚高。以去年為例,排除不供內地人才申請的「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其餘4大計劃,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高才通)」、「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合共批准8.89萬宗申請,當中95%(約8.46萬宗)屬內地申請者,其中高才通佔超過一半(約4.7萬宗),其次為IANG(約2.47萬宗)。若加上只供內地人才申請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去年獲批各人才簽證的內地人達10.4萬(見表一)。
「高才通」佔批最多
今年截至10月,獲得批准的內地申請達約8.34萬宗,佔比最多的仍是高才通(約32.6萬宗),其次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的2.13萬宗,該數字已超越往年數字;IANG的內地獲批宗數有逾2萬。
5項計劃中,有4項公布申請者的行業或界別,從去年至今年9月,首3位依次是「金融及會計服務」(18.9%)、「資訊科技及電訊、創新科技」(18.8%)及「商業和貿易」(14.8%),當中高才通及優才計劃下,合共近1.8萬人從事「金融及會計服務」,反映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吸納金融及商業人才深具吸引力。
「十四五」規劃下,本港銳意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近年港府除透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延攬各國科技專才,值得留意是高才通計劃下,約1.6萬人從事「創新及科技」及「資訊及通訊科技服務」工作,顯示內地創科人才願意投身本港相關產業。
人才抵港,同行的還有配偶和子女,去年5項與內地申請者有關的計劃中,已抵港的受養人數量達7.23萬人(見表二),其中以高才通的3.59萬人為最多;今年1至10月,高才通抵港受養人已超去年,達至4.19萬人。
人才及其家庭有龐大的住屋需求,初來報到,傾向以租代買。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指,各項人才計劃刺激租務市場,過去2年租金錄得逾10%升幅,租盤消耗量創近10年新高,惟同期樓市下跌,若非人才租樓熱「托住」市道,今年樓價指數恐不止下跌6%。
陳續稱,屬高學歷的高才通人士多數舉家來港,屬意靠近九龍站及奧運站的中產屋苑3房戶租盤,並能負擔3萬至5萬元租金。另外近年多了內地生來港就讀,亦帶動靠近大學區的寶翠園及港島西南區屋苑租務市場。
增學額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另一邊廂,《施政報告》提出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本學年起8間資助大學非本地生名額由20%放寬至40%,取錄非本地生逾1.7萬人,當中73%來自內地和澳門等,有院校更設「普通話專班」。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指,現時本港有5家大學躋身世界百大,本港大學與世界接軌及國際化,正是內地生慕名報讀主因。他指,內地生入讀,並未影響本地生學額,惟長遠憂分薄宿舍等教學資源。
身兼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的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指,有子女的「高才」找工作及創業的動力較大,亦非常關注子女學業前景,現時約一半「高才」家長為子女報讀官津學校、逾30%選直資學校,其餘則報讀國際學校或私校。有「高才」家長稱,今年直資學額難求,他指為讓高才安心留港,建議當局增加學額,並考慮集合多間高質素學校變成辦學團體,望能短期內增加學額。
促擴專業資格相互承認範圍
部分人才來而不居、居而不留,尚海龍估計,約佔抵港人才的20%,即約3.5萬人,不排除有內地人抱羊群心態申請,惟獲批來港卻發現不易找工作,亦不適應香港生活而打退堂鼓。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孔于人指,本港勞動人口在2019年至2022年間持續下跌,惟去年勞動力增加4萬人,其中一半來自35至44歲年齡群,反映各項「搶人才」措施收效。現時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及律師,可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兩地資格互認或考試獲取內地專業資格。他指,為解決人才空缺,促政府擴大專業資格的相互承認範圍至科技專業人士,同時亦能促進灣區人才流動。
不過,卓越人力資源管理顧問總監梁美儀指,本港經濟不景,不少抵港內地人才求職難。她稱,不少金融企業已削減或透過內部調升,解決移民衍生的中高層流失潮,而跨國企業重視國際視野,內地人才的學歷及人脈未必能派上用場,「現時連本地精英都難找工,更何況是初到貴境的內地人才。」
過去23個月,平均每月有逾7500名人才來港,浸大工商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葉偉光指,對來港人才仍以金融為主感憂慮,認為反映本港產業不足,促政府創設不同產業,為不同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孔于人亦建議當局吸納人工智能(AI)、自動化技能及生物醫學工程專家等高端科技人才,壯大人才庫及推動行業發展。
尚海龍亦關注有極高學歷內地人才,抵港後一直找不到合適工作。他指以現時本港經濟情況,不足以創造中位數5萬元的職位容納這批人才。對當局稱已吸引過百間重點企業來港,涉及投資額逾400億元,並創造1.7萬個職位,他促商經局及投資推廣署加強協助人才配對工作,並盼中央容許高才帶同資金來港創業。灣區流動必將持續,他指搶到更多人才後,如何留下他們貢獻香港,同樣重要。
「北上」養老及工作 需求反應熱烈
灣區人口流動亦體現於「北上」養老及工作,有團體近月舉辦多個內地院舍考察團,並接獲1000多個有關內地就業查詢,反映需求甚殷。
據社聯的研究報告,熟悉灣區城市是長者移居內地的先決條件,亦有長者擔憂內地醫療水平。去年有8.9萬名65歲以上港人長者居內地,護老業界預期未來更多港人北上養老,建議興建針對港人住得舒適的需求,能提供獨立洗手間及康樂閱讀室,並引入港式管理的院舍。
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今年起多次舉辦內地院舍考察團,該社總幹事曾志文指,逾500名參加的長者中,有3分1稱願意入住內地院舍。曾亦指,今年首10個月接獲近1400宗北上就業及經商查詢,期望了解灣區創業環境及工作機會,當中不乏年輕人。
港府近年鼓勵青年北上工作,針對大學生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去年恒常化後,接獲718份入職通知,今年暫獲381份入職通知。參加者可到港資企業的內地公司進行18個月在職培訓,並獲1.8萬元起的月薪。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鄧良順指,北上就業有助年輕人早點認識內地,並可累積人脈和經驗,是難得的履歷。
口岸醫療擴至牙科 迎合港人供高質醫療服務
灣區醫療融合大勢下,有醫療集團擴展口岸的牙科服務,迎合港人需求,又聘退休港醫為內地居民提供高質醫療服務。
港人北上帶旺口岸醫療服務,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指,港人光顧的口岸醫療服務,主要是洗牙及剝牙等口腔治療及體檢服務。港人一般認為內地醫療服務「平、靚、正」,但蕭指宜先了解口碑,特別是留意內地體檢機構是否獲本港醫生認證,以免回港後要另行檢驗。他亦盼未來「港澳藥械通」擴展至疫苗,更便利灣區港人。
現時有近50萬港人在灣區生活,據廣東省衞健委數據,去年港澳居民於當地住院逾3萬人次,有內地醫療集團乘勢擴展口岸醫療服務,開設新的綜合醫院及口腔醫院,更針對內地人對港式醫療服務有信心,聘用本港退休西醫駐診,吸納內地中產客。
每日雜誌組
《大灣區四通五流系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