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士台有行業監察功能 業界冀政府善用 約束司機行為
2024-11-21 07:30
【的士台/網約的士/網約車/的士/Uber】的士業界服務質素近期屢遭非議,傳統的士電召台或可發揮行業監管作用。有業內人士向《星島》指,「入的士台」司機人際網絡緊密,運作方式與的士車隊相類,能互相作道德約束;客人也很容易聯絡電召台投訴及反映意見。業界人士認為,未來即使有的士車隊,個體戶的士司機仍是大多數,倡政府應要求車主必須「入台」,利用巿場力量約束司機行為。
的士台規模近年大幅縮小
傳統電召台是夕陽行業。根據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數據,的士無線電通訊服務牌照的簽發及續牌量,在過去10年間大減逾一半,由2014/15年度的26個,減少至2023/24年度的12個。但入行逾三十年的新界的士服務中心老闆趙鴻娟認為,電召台未來在規管司機質素上有空間發揮更多,「入台司機因接觸多,關係較密切,在同儕壓力下,也更在乎行內評價,不易成為黑的。」她指,數十年前因網絡不發達,司機依賴電召台「搵生意」,因顧忌客人會直接向電召台投訴,不太有兜路或濫收車資情況,「若被台姐(電召台接線員)開咪話你,司機顧面子也覺得好醜,故外界對的士司機的評價也不似今日般低。」
入的士台司機在乎行內評價 不易成為黑的
當年司機亦守望相助,趙鴻娟指:「每日開工收工開咪打招呼,彼此已是朋友。曾有司機發現客人意圖行劫,開咪一說暗號,其他司機即一呼百應,數部車一起包圍夾住行,最終令賊人不敢動手。」她笑言,「入台」司機因相識已久,十分重視品行,「即使發現客人畀多了10元,也會打番來,由我們記下通知客人;曾有婆婆遺留有5萬元現金的布袋在車內,又不記得車牌,但其子打來一問,台姐即廣召司機尋找,最終分毫不差物歸原主。」
惟隨網約平台冒起,年輕的士司機傾向用APP,電召台變成小眾。趙鴻娟指,高峰期早午晚三更,每更最少有400至500個來電,「入台」的士有過千輛,業務範圍亦包羅巿區及新界的士。惟望向電召室牆上疏疏落落的司機號碼牌,趙嘆:「疫情後很多老司機不再做,電召室也由兩間變成一間,現在只做綠的,剩下數百部車。」她坦言,現時每月虧本,也無力投資50、60萬元轉型開發網約平台,仍然堅持下去不僅因「做開有感情」,更是相信行業對巿民仍有價值,「有些熟客由幼稚園開始,到成為上班族仍找我們叫車。」
記錄乘客需求真人對答 的士電召台仍有優勢
趙鴻娟指,現時GPS定位雖然發達,但本港郊區村落分布複雜,即使有具體地址,仍不時會「定錯位」,「像我們的電召台在網絡地點上,位置被標示在隔籬村。」另不少長者不諳使用手機,也不懂說出自己具體位置,且早上繁忙時段不少人用APP也叫不到車,電召台在這方面便有優勢。趙指:「只要叫過一次車,台姐便會記下客人的地址、路標、特別需要,如要坐輪椅等;下回再叫車已不用多言。且不論有車無車,台姐也會主動回撥,不像APP要客人一直空等,難找真人對答,不知道最終有無車接單。」
眼見網絡接單競爭劇烈,趙鴻娟亦感擔憂:「現在的士司機只顧着看電話搶單,難免忽略路面狀況,易生意外。過去風氣不是這樣,司機若路面有狀況接不切單,反會主動打上台問有無人幫手接一接。」趙嘆,不論加入網約平台或電召台,的士司機均要付費,但電召台可發揮更強監管作用,冀政府在改革的士服務時,考慮要求車主必須「入台」,形成業內監管機制,「全港有超過1.8萬部的士,始終有司機不鍾意入車隊,但若強制車主入台,最少在香港、九龍、新界的電召台都可協助監察司機,不至於無皇管。」對會否與的士車隊合作提供熱線服務,趙鴻娟透露有一個車隊曾接觸,料年底會再商討有無合作的地方。
但電召台除司機老化,台姐人手也是挑戰。趙鴻娟的電召台因要24小時服務,工作時間極為「困身」,且工資不高,台姐由高峰期約10人,減至現時繁忙時段的2人,「晚上11時至翌日7時的夜更,很多時候只有1人當值,要拉上補下湊人手。」趙鴻娟的女兒李小姐也做了台姐超過10年,她憶述疫情期間最危急時,一度只剩下自己和母親聽電話,曾灰心恐要結業,但始終心有不捨,「由細到大在電召台長大,收到每個電話都是即時對話,感覺很有人情味,不只是冷冰冰的一個預約。」
的士台「台姐」能當翻譯 甚至可救命
李小姐指,的士司機打來也不只問交通消息,「以往有做巿區的士,接很多遊客說英語,要幫司機做翻譯。」遇上突發事件時,台姐更有「救命作用」,她說:「曾有司機載客後,客人聲稱回家取錢付車資,結果提着刀出來,聲言要斬司機,嚇得他六神無主,我即提醒他馬上開車走人。當司機遇上交通意外,台姐也會幫忙報警。其實很多人遇上意外狀況,自己是不懂處理的,台姐作為第三者、旁觀者,其實可幫忙減少風險。」
記者 脫芷晴
的士無線電通訊服務牌照
年度 | 簽發及續牌量 | 徵收牌費 |
2023/24年 | 12個 | 312,863港元 |
2022/23年 | 16個 | 361,450港元 |
2021/22年 | 16個 | 403,958港元 |
2020/21年 | 17個 | 443,141港元 |
2019/20年 | 22個 | 535,854港元 |
2018/19年 | 24個 | 557,950港元 |
2017/18年 | 24個 | 569,646港元 |
2016/17年 | 25個 | 588,883港元 |
2015/16年 | 26個 | 601,567港元 |
2014/15年 | 26個 | 629,313港元 |
資料來源: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營運基金報告書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