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 港爸港媽聲討6大罪狀 「黑陪月」泛濫 業界促設考核制度篩人
2024-09-25 09:45
近年市民對陪月員的需求大增,希望為產婦及幼嬰提供更佳照顧,當中金牌陪月員身價不菲,若24小時全天候照顧,月薪更達8萬元,惟有關陪月員的爭議不斷,港爸港媽於社交媒體群起聲討「黑陪月」惡行。有月子中心創辦人指,不少婦女近年轉職陪月員,但部分人低估該工作的重要性,除照顧幼嬰,更要為產婦製月子餐調理身體,卻有陪月員本身不懂做飯。資深陪月員亦稱,收費便宜的內地陪月「黑工」冒起,憂長遠搶去本地新入行陪月員的飯碗,促業界進修增值,並建議當局設考核制度,提高專業性。
現時全港約有3000至4000名在職陪月員,大部分以個人形式,與產婦訂立短期合約,另一批則由月子中心聘請。陪月員須完成僱員再培訓局的「陪月員基礎證書」課程,於150多小時的培訓中,學習照顧嬰兒及孕婦產後身心護理的技巧。至於工資,視乎年資及曾照顧幼嬰數量,以每月上班26日,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新手收費1.5萬至1.8萬元,資深陪月員則由2.6萬至3.3萬元不等。若寄住產婦家全天候24小時工作,新手收費每月4萬,資深者達6至8萬元,有口碑的金牌陪月員更要半年前預約。
合約條款含糊易生爭拗
不過,近年有關陪月員服務的爭議增加,但由2021年至今年8月,消費者委員會僅接獲8宗有關陪月員的投訴,其中3宗有關「更改/終止合約」,2宗涉及「服務質素」。資深陪月員阿菲指,有關數字未能反映現況,因為不少港爸港媽認為於社交媒體公布「黑陪月」惡行,可以直接發洩消氣,而且調查需時,亦不願日後再為此事煩惱而放棄投訴。現時其中一個有關「黑陪月」的社交媒體群組有逾4萬成員,每日有新帖文,但同時亦有表揚陪月員的群組,行業毀譽參半。
阿菲指,「黑陪月」一般有六大罪狀,包括不懂照顧嬰兒、不懂為產婦煮月子餐、衞生意識差、工作懶散、合約含糊及購物「打釜頭」。對有產婦發放千字文稱讚個別陪月員,她指當中不乏真實個案,但業內指有個別陪月員會減收數百元,利誘產婦發文「表揚」,質疑可信性。
另一名資深陪月員Amy亦指,陪月員入行門檻低,每年有近千人畢業入行,但流失率亦高。她稱,新人要獨挑大樑照顧母嬰並不容易,以8小時工作計,即使資深陪月員亦只能做到時間分配剛好,而且新手欠知名度,可能等待數月才接到首次工作,「有人照顧3至4對母嬰後,就發現『陪月』不只是煮飯、換尿布及餵奶般簡單,暗中轉行」,甚至有個別不負責任的陪月員中途解約離職,留下爛攤子,嚴重影響行業聲譽。
產婦的另一投訴是合約條款含糊,阿菲續稱,陪月員一般按月計薪,但有新手爸媽聘用一名24小時工作的陪月員,於1.5個月合約完結後出現爭拗,被陪月員索取9.5萬元工資。她指,個案中的陪月員月薪6.5萬元,若工作一個半月應收取9.5萬元工資,但聘用的產婦則堅稱訂立合約時指明6.5萬元是1.5個月的工資,最後產婦付6.5萬元了事。她估計,是新手爸媽欠缺訂立合約經驗而鬧出誤會,但強調資深及做事「交帶」的陪月員,會先解釋清楚合約,才作簽署。
Amy又稱,本港出生率雖下降,但雙職家庭增加,產婦急須調理復工下,更願意聘用陪月員照顧自己及幼嬰,她們會拍攝每餐飯餸作紀錄,若對陪月員的工作有疑問,更會拍照及詢問其他家長。早前有家長在群組上載陪月員為幼嬰餵奶時,將幼嬰頭部擱在軟墊的照片引發熱烈討論。她看過相關圖片,亦認為做法大意,若幼嬰轉身恐會弄傷頸椎,批評該陪月員欠缺護理常識。
獨沽一味雞湯進補「越補越差」
香港陪月員協會副會長徐思琪亦關注行業兩極化現象,她承認現時陪月員質素參差,直言不少人抱「學做陪月,不怕失業無工開」的心態報讀課程,低估陪月員工作的重要性,如有人循環再用20年前的「湊仔」方法,結果處處碰壁,加上時下家長表達方式較直接,會即時對陪月員的處理方式提出疑問,陪月員須了解家長憂慮的原因,並耐心解釋,以釋除疑慮。
徐本身創辦月子中心,亦兼任陪月員導師,她指陪月員照顧着幼嬰及產婦兩個生命,責任重大。現時陪月員的基礎課程較着重技巧培訓,但日常工作涉及醫理食療常識,則須自學、再進修及累積經驗。她舉例,陪月員須為產婦做月子餐調理身體,但曾聽聞有陪月員不懂做飯,而陪月基礎證書課程亦無相關入學要求;另有陪月員只獨沽一味燉雞湯進補,惟產婦體質虛不受保,常飲雞湯反燥熱不適,「越補越差」。她指若陪月員具備相關知識,事前又向產婦了解體質,情況可能改寫。
Amy亦指,近年出現一些內地陪月「黑工」,主要由新移民婦女聘請,多數以「親友」身份掩飾,近日更有懷疑陪月黑工於社交媒體發帖。她稱,黑工工資較港人陪月員便宜3分1,甚至一半,烹調手法偏向濃味及油膩,亦欠食療知識,如經常為貧血的產婦,烹煮具降血壓功效的西芹,加上處理生熟食物的衞生常識欠奉,評價不高。然而她指,若黑工日後掌握港人口味,加上收費「平一截」,恐對質素一般的新入職本地陪月員構成威脅。
現時市面對陪月員資歷沒有統一定義,所謂「金牌」或「皇牌」陪月員亦無客觀標準,連帶收費亦無規管,導致常常出現服務不似預期的爭拗。消委會指出,現時本港並無陪月員專業資格的規管制度,市民較難核實陪月員的相關工作經驗,建議當局加強保障消費者。
徐思琪稱,陪月員是人性化的工作,有金牌陪月員備受稱讚,亦有陪月員受到爭議,她指將心比己、細心體貼是陪月員先決條件。近年她接待多位來自內地不同省市的產婦,在日常照顧外,她為這批內地媽媽烹煮家鄉菜,帶來意外驚喜。
曾照顧20多對母嬰的阿菲則指,每個家庭及每對母嬰都帶來不同經驗,她視每次都是新挑戰,日常靠細心觀察了解產婦生活習慣及飲食喜好,特別是剖腹分娩的產婦可能要「戒口」,亦要在選擇食材上花心思。她續稱,現時亦有新入行陪月員備受好評,但認為需要杜絕害群之馬,減低對行業的傷害,促當局設立考核規管制度,提高陪月員的專業性。
月子中心貴價「酒店坐月」 獲中產高才捧場
金牌陪月員固然搶手,本港亦有「月子中心」推出「酒店坐月」,提供集中西醫、護士及陪月的專業服務,疫情期間吸引不少內地產婦光顧,近年亦獲本地中產及專業人士,及「高才通」捧場。
疫情期間多家五星級酒店聯同月子中心,推出「酒店坐月」服務,收費由入住26日的10多萬元起,吸引不少內地富貴媽媽來港分娩。資深陪月員阿霞指,當時不少相熟的本地陪月員被挖角,而「酒店坐月」內地盛行,標榜醫護及陪月團隊監察母嬰健康,派頭十足。復常後,酒店房價回升,內地產婦實行「分割式坐月」,分娩後留港7至14日,辦領幼嬰出世紙後便回內地坐月。
月子中心業務發展總監蕭逸嘉指,通關後「酒店坐月」的內地媽媽客量減少,或改為7至14天的短期住宿,但近年本港家庭對酒店坐月認可度大增,現時本地客量達50%至60%,主要是本港中產及專業人士,亦有居港的海外專業人士,收費由7天6萬多元,至26天17多萬元,估計與少子化下,新生家庭更願意為母嬰尋找更佳照顧有關。
另一名月子中心負責人Amy亦指,近年新客除了醫生及律師等中產港人家庭,還有透過「高才通」來港的內地專業人士,因高才家庭不熟悉本港情況,為讓妻子產後盡快回復及調養好身體,安排母嬰入住酒店月子中心,由專業醫療團體照顧,現時有五星級酒店的月子中心入住率長期維持60%,個別入住套餐叫價50萬元,仍不乏捧場客。
記者:關英傑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