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助瀕危小樹蛙遷地擴散 倡重設基圍緩北都風險 劉惠寧務實推動生態永續

2024-08-26 08:30

兩棲及爬行動物專家劉惠寧稱,童年時想過在動植物公園當動物護理員。
兩棲及爬行動物專家劉惠寧稱,童年時想過在動植物公園當動物護理員。

劉惠寧是兩棲及爬蟲類權威,早年協助本港獨有的盧氏小樹蛙,從興建新機場的赤鱲角進行遷居。本月初,劉惠寧隨海洋公園保育人員夜探南朗山,尋找老朋友。暮色下,多次傳來「滴滴滴」的雄蛙叫聲,眾人來到月前發現小樹蛙的河溪,卻是緣慳一面。他估計,小樹蛙從數公里外的大潭郊野公園遷地擴散到來,驚歎生命力頑強及神奇。劉惠寧亦是濕地保育專家,對「北部都會區」發展大計,他認為成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可帶來一次整理廢棄魚塘的機會,並建議重設基圍,以緩解北都水浸的風險,及帶來養殖及保育等生態效益。 

盧氏小樹蛙(小樹蛙)是劉惠寧的老朋友,早於1984年他跟中學時代的生物科老師鮑嘉天神父,便於南丫島尋獲「絕跡」逾30年的小樹蛙,其後再在大嶼山及赤鱲角有所發現。90年代初,港英政府興建新機場,他負責拯救赤鱲角北部的小樹蛙族群,捕獲逾200隻成蛙、幼蛙、蝌蚪及蛙卵,交香港大學及墨爾本動物園作人工繁殖,其後再將2700多隻成蛙和蝌蚪,於本港8個地點野放。

本月初,劉惠寧與海洋公園保育人員到南朗山尋蛙。
本月初,劉惠寧與海洋公園保育人員到南朗山尋蛙。
當晚劉惠寧於小河溪四處找尋,但與小樹蛙緣慳一面。
當晚劉惠寧於小河溪四處找尋,但與小樹蛙緣慳一面。
90年代,劉惠寧協助拯救赤鱲角北部的小樹蛙族群,遷居到本港8個地點野放。
90年代,劉惠寧協助拯救赤鱲角北部的小樹蛙族群,遷居到本港8個地點野放。

夜登南朗山聞「老朋友」叫聲

今年6月,海洋公園南朗山生態調查隊成員郭倩彤,於山上一處隱蔽河溪找到小樹蛙及蝌蚪,劉惠寧是該計劃的顧問,他估計山上出現小樹蛙族群。本月初,他聯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及社區合作經理溫翰芝和郭倩彤,於傍晚登上南朗山尋蛙。當天中午雷雨大作,天文台發出黃雨及雷暴警告,惟風雷過後又放晴,登山途中,一直話不多的劉惠寧淡然說,「下雨前後的夜晚,是雄蛙求偶的好時機,看看今晚是否夠運氣。」

行至山腰,路旁灌木叢傳來蟬鳴及青蛙叫聲,劉冷靜指出這是「溫室蟾」的叫聲。續往前走,灌木叢再傳出類似蟋蟀的「滴滴滴」叫聲,他放慢腳步,輕聲說「今次是小樹蛙的叫聲了。」但小樹蛙疑察覺人類蹤影,即時噤聲。每年3至9月是小樹蛙繁殖季節,牠們愛棲息靠近溪流的林地,雄蛙會發出「滴滴滴」求偶叫聲。

郭倩彤續引路往隱沒於草叢的小溪尋蛙,此時小樹蛙叫聲又響起。劉拿出電筒搜尋溪邊枯葉,未能找到長有啡色保護色的小樹蛙,溪中亦未見蝌蚪。他再到附近搜尋仍無發現,笑言今日與蛙無緣,便折返下山,惟途中再聽到多次「滴滴滴」叫聲。溫翰芝指,從早前發現成蛙及蝌蚪,相信小樹蛙已在南朗山繁殖,衍生族群。劉亦估計,南朗山的小樹蛙是從大潭郊野公園野放點擴散而來,而兩地相距7公里,令他驚歎:「盧氏小樹蛙生命力頑強,由大潭越過山谷叢林來到南朗山,好神奇。」

2021年7月,當時劉惠寧協助海洋公園進行南朗山生態調查,期間他和團隊登山考察,已聽到「滴滴滴」叫聲,估計來自兩隻雄蛙,惟當時他亦未能找到小樹蛙。當晚之後,他曾往大潭郊野公園及赤柱一帶考察,亦聽到小樹蛙叫聲,早前亦有友人告知於柴灣郊野聽到小樹蛙叫聲,加上月初之行,令他相信小樹蛙已在港島「開枝散葉」。

盧氏小樹蛙只有手指頭般大,夏季時雄蛙會發出「滴滴滴」的求偶叫聲。
盧氏小樹蛙只有手指頭般大,夏季時雄蛙會發出「滴滴滴」的求偶叫聲。
海洋公園保育人員6月在南朗山河溪發現小樹蛙的蝌蚪。   香港海洋公園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海洋公園保育人員6月在南朗山河溪發現小樹蛙的蝌蚪。 香港海洋公園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多種植闊葉林增小樹蛙數量

小樹蛙是政府「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下需要保育的物種,但南朗山從無發現小樹蛙的紀錄,而現時其棲息地亦不屬海洋公園範圍,溫翰芝希望未來與當局商討保育小樹蛙的工作。劉亦指,南朗山的小樹蛙所棲息的灌木叢,並非其最佳生境地,盼當局未來種植小樹蛙喜愛的闊葉林,營造適合生境,可望增加小樹蛙數量。

劉惠寧是有心人,多年來自發到各小樹蛙遷居地明查暗訪,並拍照記錄。他稱動植物公園的族群,曾由靠近羅便臣道的山坡擴散至山下動物園,惟因生境被破壞而絕跡,十分可惜。多年來劉曾於嘉道理農場任職,並到海南島霸王嶺及鸚歌嶺考察,其後出任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濕地保育總監,專責米埔的保育工作,至2018年離任,創辦濕地保育協會,現時擔任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客席教授,亦是政府「沙羅洞保育專家小組」成員,而沙螺洞近年亦記錄到小樹蛙出沒。

近年港府全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大計,惟當中最受關注是發展新田科技城須填平約90公頃魚塘,雖然當局承諾設立面積338公頃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仍未能平息環保團體的疑慮。劉惠寧被視為務實派,過去亦曾就保育項目與發展商商討,他視今次成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是一次整理上址廢棄魚塘的機會。

他解釋,后海灣濕地包含人工魚塘及基圍,惟養魚業衰落,現時上址有200公頃魚塘荒廢,這些荒廢魚塘雖仍屬濕地,但欠管理,無人放魚苗下,令可供應雀鳥食用的魚蝦減少,喪失生態價值。北都計劃下,新田部分私人魚塘將納入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他期望這些魚塘能獲良好管理,提升生態價值,勝於只單純保留魚塘而不作改變。

加強排水渠功能多建蓄洪池

擁有豐富濕地管理經驗的他建議,當局未來重設基圍,除可帶來魚、蝦海產,亦有助緩減未來極端天氣下,位處低窪地帶的北都所面臨的水浸威脅。他憶述,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襲港,當時颱風帶來的風暴潮加上天文大潮,令水位急升至逾4米,大量海水從后海灣湧入,米埔全遭淹浸,但米埔的基圍發揮疏水作用,令毗連米埔的錦綉花園未受水淹。經歷去年世紀黑雨,他指預期當局加強排水渠功能及建蓄洪池,預防北都的水浸風險,但仍希望當局考慮興建基圍,達致減碳及防洪的效果。

劉惠寧是本港兩棲及爬蟲類動物專家,醉心研究動物行為和習性。
劉惠寧是本港兩棲及爬蟲類動物專家,醉心研究動物行為和習性。
「劉氏掌突蟾」是以劉惠寧命名,表揚他對華南地區兩棲動物研究的貢獻。
「劉氏掌突蟾」是以劉惠寧命名,表揚他對華南地區兩棲動物研究的貢獻。
劉惠寧指童年時喜歡到動植物公園,近距離觀察動物行為。
劉惠寧指童年時喜歡到動植物公園,近距離觀察動物行為。
早年,劉惠寧到海南島進行科研考察。
早年,劉惠寧到海南島進行科研考察。
劉惠寧喜愛動物,家中新近飼養一頭小花貓。
劉惠寧喜愛動物,家中新近飼養一頭小花貓。

中三時遇啟蒙導師接觸野外世界 成就兩棲爬蟲專家

由昔日黑髮少年郎,到白髮斑斑的「樂悠咭」用家,劉惠寧愛護動物的初心不變。他笑言,童年曾想過當動物護理員,直至中三時遇上啟蒙導師鮑嘉天神父,接觸到野外觀察兩棲爬行動物的大世界,影響所及成就了一位本港的兩棲及爬蟲權威。

現年61歲的劉惠寧說,愛上動物是受爸爸影響,「童年時家住薄扶林唐樓,爸爸在天台建鐵籠養白鴿、魚、貓、雀鳥和白老鼠。」滿屋動物,啟發他對動物的好奇心,其後搬到華富邨,少年惠寧更到瀑布灣捉草蜢,給爸爸的雀鳥「加餸」。他稱,當時喜歡到動植物公園,因為可以近距離觀察不同大型動物,更想過長大後當動物護理員。

命名本港獨有「劉氏掌突蟾」

然而引導他走上科研路的,是聖類斯中學生物科老師鮑嘉天神父,中三那年,他首次隨鮑神父到龍虎山河溪捉魚,當時捕獲一條小黑蛇,帶返學校水族館飼養,其後經鮑神父好友,即50年代在南丫島首次發現盧氏小樹蛙的兩棲爬行動物專家約翰‧盧文(John D. Romer),確認是香港首次發現的「香港後棱蛇」。由於無文獻參考,他指餵食時遇到大難題,「餵魚、蝦及蝌蚪都不成功,最後突發奇想餵蚯蚓,小蛇竟然開口進食。」經此事後,他迷上兩棲爬行動物。

研究「兩爬」動物多年,劉亦曾記錄到首次於本港發現的物種「香港半葉趾虎」。他稱,當時翻查外國文獻發現無紀錄,推斷是本港新發現品種,但他不是分類學家,至多年前經分類學家確認及發布為新物種。劉惠寧性格謙遜,追問下才透露另有本港獨有蛙類「劉氏掌突蟾」也是以他命名。據知,該命名是表揚他對華南地區兩棲動物研究的貢獻,不過,他謙稱該蛙是早年由約翰‧盧文首次發現,近年再經基因檢測確認是本港特有品種。問到心情感受,他維持一貫低調作風,淡然說「開心啦」,輕輕帶過。

記者:關英傑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