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跌、租金升 買樓更勝租樓 供樓睇長遠升值潛力|溫偉明
2024-08-05 06:00
住宅樓價下跌既成事實之際,租務市場卻反其道而行逆市上升,地產代理透露,隨着一眾從內地來港讀書的學生、尋找工作機會的專才,及移居海外但回流返港的人士的租樓需求帶動下,不少屋苑的中小型單位一房難求,交通便利和樓齡較新的市區單位尤其搶手。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在樓價跌、租金升的情況下,開始議論是否「供樓」好過「租樓」?
差餉物業估價署(差估署)私人住宅「售價指數」顯示,2024年6月份指數為301.8點,較2021年9月之高位398.1點下跌24.2%,當中「A類」— 面積少於40方米的私人住宅樓價跌幅最為厲害,達27.4%。反觀「租金指數」,截至6月底為189點,與2023年1月疫後初期低位173.6點相比,躍升8.9%;「B類」 — 面積介乎40至69.9方米的私人住宅更加上升了超過10%。
在此消彼長的環境下,雖然利息還未正式向下調,倘有住屋的需求,「買樓供樓」的誘因真的有機會漸漸較「租樓付租」為佳。筆者嘗試以一個剛落成,位於紅磡區中型規模住宅樓盤的一房單位作出數字分析及比較。
樓價較21年9月跌24%
上述樓盤以中小型單位為主,分析個案的一房單位實用面積約260方呎,根據代理資訊,同盤相類似單位每月租金近期升至約18000元(包管理費、差餉及地租),簡單地說,住在這個單位的每月成本代價為18000元,而租者所獲得的實質回報是居住在這個單位的權利。
假設以銀行按揭貸款購買同一單位自住,其成本代價則是首期、印花稅、每月還貸供款及相關雜費,包括:管理費、差餉和地租。參考近期成交個案,這種一房單位售價約500萬,若以90%按揭、30年還款期及利率4.125%計算,首期連印花稅約為61.25萬,每月供款連管理費、差餉及地租等雜費則約24000元。
在此個案中,「買樓」較「租樓」付出較多的成本,包括首付之61.25萬及每月額外支出6000元(即24000元 減去18000元),但「買樓」的回報除了與「租樓」一樣獲得居住在單位的權利外,還有的是購房者所付出的首期和每月供款之本金所帶來的潛在回報,即單位長遠的升值潛力。
「租樓」只能享用單位,不會獲得任何的資產,更不可獲得其升值之紅利,算不上任何的投資。「買樓」卻不同,除可自住,更可視為一種長遠儲蓄投資。雖然在不同的時段計算,這長遠的儲蓄投資回報有一定的差異,但從香港這數十年的數據來看還是正面的。以今天樓價低位為例,差估署2024年6月份指數與10年前2014年6月份指數相比,仍然有着逾20%資產值升幅,如果與15年前,即2009年6月對比,更有149%增長!
租金較去年1月升近9%
上述個案每月所付出的供款及雜費,整體數字上確實比租金多約6000元,但將它分拆,其實首12個月供款當中,每月平均約6450元是本金還款,而餘下約17550元為利息及雜費支出,相對18000元租金,這約17550元非資產儲蓄投資的支出,反而少了數百元,從這角度來看,「買樓」似乎是有點「着數」,隨着息除本減,每月本金還款提升,利息金額下降,哪怕租金不上升維持在現有水平,「着數」應該會與日俱增。
買樓除自用亦具投資價值
筆者只是以某一住宅單位試舉例及分析,或許是管中窺豹,未及全面。事實上,買樓的考慮因素有很多,首付的財務安排和自身供款能力是當中的先決條件,「買樓」或「租樓」難以概括定論。無論如何,置業乃不少市民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擁有置業夢的年輕人,筆者鼓勵他們多一些留意市場資訊,並作出多個度分析,動動腦筋思索未來人生規劃藍圖。與此同時,亦懇請政府相關房屋及財金官員作出「動態評估」,適時和及時實施「貼地」房屋及按揭政策,以助香港市民「上車」安居樂業。
溫偉明
嘉華營業及市場策劃總監(香港地產)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