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建立「魚類過敏階梯」系統 為魚過敏患者提供個人化戒口建議

2024-07-16 12:49

中大醫學院建立「魚類過敏階梯」系統為魚過敏患者提供個人化戒口建議。謝宗英攝
中大醫學院建立「魚類過敏階梯」系統為魚過敏患者提供個人化戒口建議。謝宗英攝

魚類過敏是常見的食物過敏,惟當中有人會傾向戒食所有魚類。中大醫學院今日(16日)公布研究發現,其實4成患者並不會對特定魚類過敏,引起過敏的元兇是魚肉所含的小清蛋白,不同患者對這物質的耐受性各異。

魚過敏患者一般在2至3歲時開始出現過敏反應,大多數患者的病情至少持續至青少年階段。過敏反應包括輕微的皮膚或腸胃徵狀,以至足以致命的呼吸困難和過敏性休克。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表示,魚類含有豐富營養,包括蛋白質和 Omega3 等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需要找出方法有效評估魚過敏患者能吃及不能吃的魚類,藉此為他們提供適當和安全的臨床建議。

梁廷勳(左2)表示,魚類含有豐富營養,包括蛋白質和 Omega3 等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謝宗英攝
梁廷勳(左2)表示,魚類含有豐富營養,包括蛋白質和 Omega3 等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謝宗英攝

發現鰂魚、鯰魚和鯇魚致敏度最高

中大醫學院過敏症團隊招募了249名魚過敏兒童患者,進行皮刺測試及量度血液中對多種魚類的特異性IgE 濃度(一種與過敏相關的抗體),並記錄他們的病歷,以及自從出現魚過敏反應以來進食一系列海鮮的情況。

結果發現,40%的魚過敏參與者對至少一種魚類有耐受性。團隊透過收集參加者對不同魚類的特異性 IgE 濃度,分析他們對各種魚類的相對耐受性,從而建立了一套「魚類過敏階梯」系統,發現鰂魚、鯰魚和鯇魚的致敏度最高,最低致敏度的則是鱈魚、大比目魚、三文魚和吞拿魚。

致敏度差異視乎魚肉內小清蛋白水平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指,魚類之間的致敏度差異源於魚肉內所含的小清蛋白水平,當他們透過口服激發測試診斷病人是否魚過敏時,能夠先從致敏度較低的魚類開始,將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減至最低。

梁廷勳補充稱,部分魚過敏患者,對致敏度低的魚類有耐受性,亦有人能耐受甲殼類或貝類等海鮮。他建議曾出現魚過敏患者在指導下進食不同的海鮮,以改善營養攝取情況。

記者:謝宗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