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設基層醫療署「黏合」公私營系統 日後轉介公院專科需符指標改善流程
2024-07-16 06:59
基層醫療署正式成立,為本港醫療展開新布局。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接受《星島》訪問指,政府研究制定新法例,賦予基層醫療署權限和法定權力,令其成為法定機構,目標在今屆政府任期內完成立法,以便成為「膠水」黏合現時零散的公私營基層醫療服務,並訂出「金標準」規範業界。李續指,新署也會訂出轉介專科標準,改善流程,以扭轉私家轉介至公院時「檢查不足」現況,「日後醫管局看到轉介病人已做全部檢查,確認為急症,便可排一個較早的看診期。」
醫衞局轄下三大支柱之一
香港人口逐步老化,李夏茵承認面對眾多慢性病患,公營醫療系統恐「不能負荷」,欲通過設立基層醫療署扭轉困局,亦籍以展示政府推行基層醫療的決心。她說,新署作為醫衞局轄下三大支柱之一,成為法定機構可確保政府換屆後仍「一直存在」,且可獲法定權力作為「武器」,索取相關醫療數據,審核基層醫療的服務提供者,並訂立相關「金標準」及績效指標,以定義最好的臨床服務模式。
李夏茵指,公私營基層醫療存在大差異,公營習慣團隊、跨界別運作,多處理慢性病患,較少做預防及篩查疾病;私營則習慣「單打獨鬥」,多處理發燒感冒等偶發性疾病,及打預防針等,較少跟進慢性病患。故需一個獨立機構訂出標準拉近雙方服務水平,並統合基層醫療持分者,包括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等,「《基層醫療指南》在立法後會轉型為《基層醫療名冊》,新署有權移除不達標者,以確保服務質素。」另外,新署亦須訂立有認受性的培訓計劃,並劃分不同界別工作範圍。
訂立「金標準」及績效指標
對新署能審核和監察基層醫療業界,職能會否與醫務委員會重疊,李夏茵強調醫生發牌仍由衞生署負責,並由醫委會監察其操守,署方主要填補基層醫療服務質素、收費、流程等「空隙」,「如糖尿病患的抽血、定期檢查頻率等,均由新署訂標準。」李形容,金標準如同「Q嘜」,巿民看到機構獲認證,便知有信心保證,「即使非《名冊》內醫生,若治療與金標準有差距,日後有醫療爭拗也難有理據,非單用臨床判斷可解釋。」
收集就定價服務水平等投訴
另外,新署會收集公眾就定價、服務水平等投訴,若涉違反醫生守則,不排除轉介至醫委會。至於會否主動巡查,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指以「收集資料」為主,強調將不達標者從《名冊》移除也屬「嚴重的」,相關人士將不能參與政府資助計劃,「現時《指南》也有80多人未符持續進修要求被轉為不活躍。」
基層醫療署也會作為「守門人」,將病人有效分流至不同渠道診治。李夏茵坦言,港人「一睇就睇專科」的習慣不理想,冀訂立轉介標準,包括事前需做的檢查等;也會訂出「穩定」指標讓專科將病人轉回基層醫療。但在私家層面,她強調不會「高壓要求」巿民必須獲家庭醫生轉介才能看專科。
「求其寫幾隻字」轉介不理想
彭飛舟補充,公院內50%至60%病人有糖尿、血壓問題,醫管局內部已有指引何時應看全科或專科,推行中的慢病共治計劃亦訂立雙向轉介準則,定義應在社區診治者。他坦言,部分私家醫生有慣性,認為「求其寫幾隻字」轉介信,公院都會接收;日後有轉介標準,可改變醫管局行為。他強調,基層醫療主力處理簡單、僅須服2、3種藥的病症,醫管局則做複雜病種,「若病人食20多種藥,縱病情穩定亦應由專科跟進。」李夏茵強調,醫管局日後仍然是安全網,照顧經濟有困難的病人;有能力付費者則會誘導至基層醫療服務,以「共付」原則治療。
記者 脫芷晴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