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醫院服務逾60萬港人 主涉慢性疾病 永明增跨境支援助融合

2024-06-21 09:00

恢復通關後,粵港澳大灣區加快融合,港人北上生活的需求已擴展至看醫生、做檢查,網上不乏深圳求醫經驗和攻略分享,有患疝氣的港人在香港公立醫院門診排期長達6年,結果到深圳求醫當日便可做手術,足見兩地醫療服務大不同。

去年深圳市內的醫院為77萬名境外人士提供醫療服務,港澳人士就佔總數超過8成,達到64萬人。記者訪問一名曾在內地治病的70歲港人黃先生,他表示早前在廣州探親時突然在街上暈倒,需送院治療。當時經醫生初步診斷後,懷疑腦部出現輕微中風,需進一步檢測,他前後共進行了1次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及5次磁力共振(MRI)。

黃先生稱,這是他首次在內地看病,有別於香港,由醫院登記、預約、收取報告等,全採取手機App微信安排,沒有醫院職員協助,各項費用都是透過手機支付找數。

恢復通關後,粵港澳大灣區加快融合,港人北上生活的需求已擴展至看醫生或做檢查。
恢復通關後,粵港澳大灣區加快融合,港人北上生活的需求已擴展至看醫生或做檢查。

 

曾有港人直腸癌患者到內地三甲醫院求醫,最後需付全費約50萬港元,事後面對繁瑣索償問題。(示意圖)
曾有港人直腸癌患者到內地三甲醫院求醫,最後需付全費約50萬港元,事後面對繁瑣索償問題。(示意圖)

 

永明李麗明引述集團保單數據顯示,港人在內地醫院的醫療索償主要涉及慢性疾病。
永明李麗明引述集團保單數據顯示,港人在內地醫院的醫療索償主要涉及慢性疾病。

  

李麗明提到港人內地求醫會發現,不少檢測服務的確較香港便宜,但重病藥物方面則有所分別。
李麗明提到港人內地求醫會發現,不少檢測服務的確較香港便宜,但重病藥物方面則有所分別。

  

有港漂就皮膚病治療作中港兩地收費比較,稱深圳醫院診金高達6600元人民幣。
有港漂就皮膚病治療作中港兩地收費比較,稱深圳醫院診金高達6600元人民幣。


他坦言,所有服務都靠手機小程序操作,對港人而言十分陌生,但熟習後卻發現效率也不錯。他指出整過治療過程,直至證實無大礙出院,全程只在一個星期內發生,「尤其照CT及MRI竟可即日安排及收報告,翌日見腦科醫生,沒想像過能這樣快。」

黃先生提到,返港後他自行到公立醫院檢查,惟排期見專科醫生要待一年之後,親身見證兩地求醫輪候時間差異。

醫療費用方面,他指這次在內地共花了約5,000元人民幣,相比香港在私家醫院僅做一次腦部檢測,動輒要花費至少5,000至1萬元。

有保險業界人士表示,港人在內地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情況常見,包括骨折和意外等。永明香港首席營運總監李麗明接受訪問時分享,從他們集團保單數據顯示,除了意外案例,港人在內地醫院的醫療索償還主要涉及慢性疾病,包括胃炎、冠狀動脈心臟病及癌症,情況已越見普遍。

跨境求醫涉2大難處
香港與內地醫療體制及文化不同,港人北上求醫難免感陌生,李麗明提到港人內地求醫會發現,不少檢測服務的確較香港便宜,而且輪候時間較短,但是在重病藥物方面則有所分別,「若使用相同藥物,事實上內地用藥價格會高於香港;同時,因兩地病歷未有互認,港人北上醫病有需要花錢在重覆的檢查上。」

有別於內地居民,港人須全費繳付醫療費用,曾有港人直腸癌患者到內地三甲醫院求醫,最後需付全費約50萬港元,事後又要面對繁瑣的索償問題。

保險業界增北上求醫支援
「儘管香港和內地醫療制度仍存有差異,但內地醫療發展一日千里,有些醫院醫護專業水平早已達到國際先進級別。」李麗明稱,由於本地醫療輪候時間太長,因此保險業界針對內地醫院服務,已為港人增加不少支援。例如擴闊內地合資格醫療計劃指定醫院名單,覆蓋數目已超過4,200間,涵蓋全國所有三級公立醫院,包括特等、甲等、乙等及丙等;針對港人對手機支付不太熟悉情況,業界亦提供出院免找數服務,協助有需要人士,以便利出院流程。

等症時間長 港漂寧回內地就醫
越來越多內地人通過各種人才計劃來港,在港漂所關心的生活成本問題中,醫療開支負擔是其中一環。

大部份港漂對本港醫療的印象都是收費貴、輪候時間長,甚至有不少人擔心言語不通,情願等到周末帶病返回內地求醫。

由於港漂來港工作,內地醫保就停止供款,醫療保障因此減少。有港漂曾在社交平台分享,就皮膚病治療作中港兩地收費比較。他表示,在香港看病費用至少3萬港元,扣除公司醫保能報銷6,000港元,自費金額仍達2.4萬港元;至於在深圳三甲醫院就診,總花費也達約6,600元人民幣。

對於港漂來說,兩地看病都要自行承擔醫療費用,但由於他們不熟悉香港醫療程序,暫時仍偏向回內地就醫。不過,李麗明表示本地保險業界,已就港漂這類兩地生活的專才,作出跨境醫療支援,除顧及本地的醫療服務提供保障,亦增強了支援大灣區、以至全國的醫保範圍,以緩解來港生活的內地人,「港漂人數接近30萬人,是相當龐大的需求,能助他們回内地就醫,也有助減輕本地醫療體系負擔。」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