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轉廢為能」推動高端高增值 循環經濟有錢途 創工業新機遇
2024-05-21 08:00
在可持續發展的普世價值下,循環經濟漸受重視。近年港府亦多次提及發展循環經濟,有智庫指,面對全球資源有限,循環經濟可望透過再用資源、研發耐用產品,並從產品設計起善用資源,達致減少廢物,過程中亦能創造新職位,並看好循環經濟可望推動本港工業走向高端及高增值的發展方向。對研發過程中需耗用大量資金,有環保團體指近年盛行的綠色貸款等金融產品,有助業界轉型。有奢侈品包裝商亦指,未來發展大勢是延長包裝物料的耐用性,達致重複使用的可持續目標。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般指減少、重用,並回收產品和物料,以減少廢物,有別於傳統鼓勵消耗資源,強調開採、製造、消費及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近年全球暖化加劇,提倡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更受重視,獲荷蘭及法國等歐盟國家大力推行,世界經濟論壇更預計,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今年2月底,港府舉辦「香港綠色周」,當中重點活動的「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亦討論循環經濟及能源轉型等議題。
循環經濟強調善用資源,與近年重視的ESG(環境、社會和管治)概念相近,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本港不少上市公司及具社會責任的大企業都積極投入,並每年呈交ESG報告,港府亦大力推行,當中措施包括辦公室無紙化、減少影印及印刷文件,甚至去除影印紙張的碳粉後重用,亦有地產集團安排旗下商場於早晚非繁忙時段關掉冷氣,省電節能。
投入額外資源 增中小企壓力
不過,麥指出,在推行循環經濟上,回收減廢是重要一環,當中無可避免牽涉投入額外資源,如人力及設施,變相增加營運成本,這方面對大企業影響不大,但恐成為窒礙大部分中小企投入的因素。有中小企商會成員直言,現時經營困難,賺錢生存才是中小企最大任務,環保節能要投入金錢,「現時有心無力」。
在歐美國家,當地企業可以一條龍包辦回收、研發及生產再生物料,並以再生物料製成新產品,完美示範循環經濟模式,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指,以全球最大地毯生產商Interface為例,該品牌替客戶回收舊地毯,將之製成原材料再造地毯,成功減少資源浪費及開採,近年更成功於生產過程中達致零碳排放,並研發出「負碳地毯」。不過,余指,該品牌前後經歷10多年,才克服技術困難及成功研發出新產品。
專家倡參考外國 強化回收系統
因應本港工業發展與外國有所不同,身兼「香港循環經濟聯盟」召集人的余認為,外國經驗值得香港參考,但指香港於發展循環經濟上未必需要集中於製造工序上,反而可強化回收系統,以增加回收量及提高回收質量。對於中小企可能因本身規模及財力所限,未能全力投入循環經濟,余認為港府近年大力提倡的綠色金融產品,可望提供經濟支援。
獨立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姚俊業亦指,綠色金融產品如「綠色貸款」及「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鈎貸款」,都鼓勵企業投入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項目。據了解,前者須用於指定的綠色項目,如購買環保認證的原材料、安裝節能的太陽能板;後者鼓勵企業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銀行會於批核貸款前,與企業訂下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績效指標 (KPI),如碳排放量、用水量、職工安全與員工培訓等,而貸款利率與企業表現掛鈎,達標數目越多,還款額越少,企業須取得第三方認證,確保在不同特定範疇達標。
從採購到零售引入可持續發展
姚補充,本港過去亦有企業從事循環經濟,如有生物柴油公司,收集本港的廢油生產生物柴油,出口歐洲,另外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開發的紡織品回收循環再造系統「G2G」,可將舊衣服轉化為纖維,再重用製成新衣,當中亦透過人工智能識別未完全鬆開的纖維,可以減省40%人手。總部位於英國的奢侈品包裝商Delta Global,近日與本港回收商及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組成「可持續發展零售協作小組」,協助時裝及零售業界從原材料採購、產品設計、生產、包裝到零售上引入可持續發展元素。其創辦人Robert Lockyer接受查詢時稱,留意到亞太地區的企業往往忽視產品的包裝設計及物流上的可持續性,未來會採用較天然及耐用的包裝物料,並更精準計算出貨量,減少浪費資料及碳足跡。
姚俊業亦指,長遠看好本港推動循環經濟。他指,現時科學園有超過100間綠色科技企業,是本地綠色創科的生力軍,可望為循環經濟帶來新動力。他亦指,香港企業應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並透過加強研發,帶領企業轉型,開發高端及高增值技術,利用高端技術,將回收得來的原材料進行初步加工,運到大灣區的工廠大量生產,發揮本港的科技優勢。余遠騁亦指,循環經濟於內地及歐洲大力推行,已成不可逆轉的大勢,希望香港企業藉此推展新型工業化,朝高科技方向發展。
姚俊業亦關注認證問題,他指現時不少商品或物料,均標榜循環再造、減碳節能,惟大部分欠可供追溯的資料,「市民和消費者基本上無從稽考」。他認為,未來應加強相關追溯性,並設第三方認證,加強可信性,強調生產商應提供產品回收、循環再造等紀錄。他亦指,未來各國對認證人才的需求大增,而本港的國際城市地位具有極高的公信力,預期國際認證機構將會來港吸納相關人才,盼當局加強認證人員的培訓,為港人提供新出路。
紡織業引入循環再生物料 院校時裝課灌輸源頭減廢概念
時裝紡織業常被指對環境不友善,因製作過程中衍生污染,業界近年亦積極轉型採用循環再生材料,有大專院校新辦碩士課程,為學員灌輸從設計階段已減少廢物的概念,讓行業可持續發展,攜手減碳。
過去製造成衣會出現嚴重污染問題,如漂染耗費大量水,加工及染整釋出有毒化學物。時裝業人士指,本港時裝及紡織業一直屬世界前列,業界近年亦重視由上游原物料、中游紡紗與織布、下游染整與製成品的過程中進行「綠色改造」,並引入循環再用物料,但更重要是業界具備可持續發展的遠見。
今年9月,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舉辦首屆「可持續時裝及創新文學碩士」課程,課程主管范迪指,時裝界對大自然帶來極大破壞,如染色過程污染空氣及河流,盼透過課程向學員灌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如從設計階段已着手減少廢物,並介紹最新的環保紡織物料,以及行業中最新可持續趨勢,讓未來的時裝界變得更「環保」;課程亦安排學員參加講座、實習及比賽,加強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例如如何延長服裝壽命,以及提高服裝的可修補性。
民間自發搞回收義賣 盼可持續發展社區播種
近年民間亦自發舉辦多項循環經濟活動,較常見是家具回收及舊書回收義賣,盼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於社區播種。
二手家具專門店「執到寶」過去10年回收包括梳化、梳妝枱、書枱、床架及床褥等家具,負責人Katy指,現時每月回收近200件家具及辦公室設施,但市民棄置量極大,不少家具未及回收被當垃圾,十分可惜。她稱,將家具翻新後以平價出售,能讓有需要人士受惠,亦讓家具獲得第二生命,減少堆填。另外,大企業更換辦公室設施,往往衍生電腦椅、儲物櫃及電腦顯示屏的處置問題,近年有環保公司與上市公司及企業合作,協助將被更換但仍運作良好的辦公室設施,轉贈中小學及慈善團體,或提供已修復的二手家具,供上市公司旗下物業的租戶購買使用。
此外,過去多年,不同團體於社區舉辦漂書及二手書回收活動,其中慈善團體世界宣明會義賣舊書籌款,協助低收入家庭兒童;太古地產亦自2009年起舉辦二手書回收義賣,去年更回收25萬本書籍,義賣籌得110萬元。本月初,「一沓紙可持續發展基金會」亦舉辦漂書活動,該團體自2022年起處理逾12萬本二手書,減少40萬公斤碳排放量。
記者:關英傑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