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撫慰受虐婦孺身心創傷 港助產士無國界守護生命

2024-05-06 09:00

蘇衍霈為婦孺提供醫療護理,撫慰她們內心的創傷。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為婦孺提供醫療護理,撫慰她們內心的創傷。 受訪者提供

在狂風暴雨中,一艘木船在海浪中飄蕩。船上的人們為了躲避戰火和逼害,賭上性命跨越地中海,只為尋找安身之所。同樣在驚濤駭浪中前進的,還有無國界醫生的搜救船,香港助產士蘇衍霈緊握望遠鏡,生怕錯過任何飄零的生命。終於,團隊接到信號,她立刻投入救援工作,為婦孺提供醫療護理,撫慰她們內心的創傷,「每條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踏出一步,可為彼此的命運帶來一點改變。」

蘇衍霈自大學時期關注與性別相關的議題,畢業後在公立醫院任職,並成為助產士。後來她毅然投身無國界醫生,希望以香港醫護人員的身份去接觸和了解世界,通過與不同地區的人士合作,讓他們看到香港醫護的專業水準和質素。

蘇衍霈希望以香港醫護身份接觸世界。 林家希攝
蘇衍霈希望以香港醫護身份接觸世界。 林家希攝
蘇衍霈與團隊搜救海上難民。 無國界醫生提供
蘇衍霈與團隊搜救海上難民。 無國界醫生提供
無數人賭上性命跨越地中海,只為尋找安身之所。 受訪者提供
無數人賭上性命跨越地中海,只為尋找安身之所。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前排右四)與「Geo Barents」團隊合照。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前排右四)與「Geo Barents」團隊合照。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在搜救船上的診所。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在搜救船上的診所。 受訪者提供

港醫護首登地中海搜救船

去年6月,蘇衍霈成為首位登上地中海搜救船「Geo Barents」的香港醫護,其中一項工作需要篩查那些曾遭受暴力和性暴力者,為她們開具醫療證明書。一對母女引起她的注意,母親花地瑪只是15、16歲的少女,手腕布滿自殘的傷痕,彷彿刻劃了她黯淡的過去。

花地瑪出生在尼日利亞,幼時目睹雙親被武裝分子殘忍殺害,自己則淪為性奴隸,輾轉被賣到利比亞的妓寨當性工作者,不幸感染愛滋病並懷孕;女兒2歲時,她得知妓寨計劃對女兒施行割禮,決心攜女兒踏上逃亡之路。

「她還是一名青少年,若放棄女兒的撫養權,未來人生會容易很多,但她堅持與女兒共存亡,因女兒是她在世上最親密的人。」蘇衍霈說,這種母愛使她動容。女孩被取名為「Peace(平安)」,花地瑪期盼女兒晚上能有安穩的睡眠,蘇衍霈坦言,許多難民向她訴說,每逢夜幕降臨,總要緊握刀刃入眠,因四周始終籠罩各種威脅。

蘇衍霈為婦孺提供醫療護理,撫慰她們內心的創傷。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為婦孺提供醫療護理,撫慰她們內心的創傷。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擁抱下船者,為她們送上祝福。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擁抱下船者,為她們送上祝福。 受訪者提供

在船上,蘇衍霈結識了西非女同志阿巴卡和卡薩,其中一人自小遭爺爺性侵犯,另一人已有子嗣,因無法忍受丈夫的虐待而逃跑。兩人在利比亞相識相愛,希望逃走到更包容同性戀的歐洲國家。蘇特意送給她們一根紅線以示祝福。

刻骨銘心的故事,在診間赤裸展現。蘇衍霈認為,要從根源着手,教育男子不要侵害他人,「很多人缺乏正確的性觀念。」她將自己包裝為「Mama Hin」,向船上未成年男性講解安全性行為、性病等知識,不少男孩出於信任,吐露自己曾被性侵犯的經歷,例如被綁架作性交易,也有人在集中營遭酷刑折磨。那些未曾被凝視的傷痛教人鼻酸,蘇衍霈沉重地說,「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數據,每個數字都代表一條寶貴的生命,背後有令人心碎的故事。」

親睹孟加拉女性受性暴力傷害

近年她也隨無國界醫生到孟加拉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難民營工作,山丘上的臨時居所僅由竹枝和布料搭建而成,難抵惡劣天氣和火災。當地女性被視為家庭附屬品,受性暴力傷害,不少人遭強姦而懷孕,在惡劣環境下分娩,醫療支援尤為重要。作為醫院性與生殖健康部門的主管,除了產房和婦科的支援工作,蘇衍霈也肩負推廣性教育和生育規劃的重任,鼓勵女性到醫院生育及接受檢查。

無情的是,女性沒有自主決定的權力。蘇衍霈深有感觸地說,「即使婦女因大量出血而生命垂危,或需要轉移到大型醫院剖腹,一旦丈夫不予同意,我們無法採取任何緊急措施。」突發情況下,團隊必須逐家逐戶尋找及說服家屬,對方也有權拒絕,嬰兒或在此期間已胎死腹中。她明白存在文化差異,只能感慨,「如能早些給予適當醫療措施,會更為合情合理。」

 孟加拉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安置了逾百萬名羅興亞人。 無國界醫生提供
孟加拉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安置了逾百萬名羅興亞人。 無國界醫生提供

「我在孟加拉工作9個月,常有感憤怒的瞬間。」她談到,有日一位女士被母親抬進醫院,頭皮被扯出血、身上滿布傷痕,雖然所有生命體徵指標正常,卻對外界毫無反應,只緊閉雙眼,「後來知道她遭受丈夫長時間的性暴力凌虐,精神狀態崩潰了。」

又如有產婦出現「肩難產」,她在有限的資源下竭盡全力搶救,隨生產時間拖長,嬰兒的頭部也逐漸發脹變黑,終宣告死亡,「我為救人而來,但最終卻目睹許多生命消逝,難免會懷疑自己,感到挫敗。」

她很清楚,單是哀悼沒用,「正因為會發生這些悲慘事,才更需要我們去改善現狀。」她將每次遺憾視為課堂,思考如何避免悲劇再生,並制訂嚴格的培訓計劃。在她即將離開時,當地助產士已能自行應對棘手的病例。此外,她和團隊積極外展接觸和教育難民,使前往醫院生產和產前檢查的產婦人數翻倍。一年過去,她當初制定的各項計劃仍持續運行。

蘇衍霈(右)與難民營的醫護團隊合影。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右)與難民營的醫護團隊合影。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為難民營當地團隊進行嚴格訓練。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為難民營當地團隊進行嚴格訓練。 受訪者提供

積極教育難民 產檢人數翻倍

「有人說我很偉大,但我認為每人都是一顆螺絲,同樣推動世界運轉。」蘇衍霈堅定地說,每人都能為改善社會和世界貢獻一分力,共同關注婦女平等和難民等議題,讓世界變得更公平。言談間,她透露為了持續參與救援,返港也不會休息,做多份兼職維持生計,但她甘之如飴,「為了實現夢想。」

付出有否獲得回報?她望向窗外平靜的海面緩緩地說,「就像《小王子》內狐狸所說,我也得到一片金黃色的麥田。我很喜歡大自然、藍天和海水,被滿天流星和海豚包圍的感覺,感受人與人接觸之間的感動,觸摸到皮膚的溫熱、聽到嬰兒心跳的振奮和喜悅,都是我的收穫。」

人間的苦難太多,快樂太少,她知道自己只是隱含的剪影,難扭轉他人宿命,但至少在劫難中,為那些輕擁共同理想的人,留下了一絲溫暖。

移民政策阻救難民 安置短期難徹底解決

無國界醫生等人道救援組織,多年來以拯救生命為首要目標,為地中海獲救的難民和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提供援助。然而,背後問題與各地移民政策息息相關,短期內難徹底解決,類似的悲劇恐反覆上演。

無國界醫生今年2月發布的報告指,歐盟多國對移民採取阻嚇措施,包括在國境線上築起長達2000公里的柵欄,上面有刀片和尖鐵絲,也資助利比亞海岸衛隊攔截海上移民船隻。

蘇衍霈說,在搜救過程中,也曾遇到海岸衛隊對搜救艇和移民船開槍。她提到,各國政府希望縮短救援船隊在搜救區域的時間,例如意大利規定救起一艘船後,必須立即駛往指定港口,不可繼續在海上營救其他遇險船隻。據知,去年有組織不顧禁令,因連續進行2次救援行動後遭扣押船隻和罰款1萬歐羅。

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方面,自2017年緬甸若開邦再爆發武裝衝突以來,已有近百萬名羅興亞人逃難至此。在擁擠、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加上無法合法工作等,難民營養不良等情況越趨嚴峻。去年6月,世界糧食計劃署再度減少羅興亞人的食物津貼到每月8美元 (約62港元),令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

難民營本該是暫時性的安置方式,但至今已持續近7年,讓無數難民感到絕望。

蘇衍霈去年6月登上地中海搜救船「Geo Barents」。 受訪者提供
蘇衍霈去年6月登上地中海搜救船「Geo Barents」。 受訪者提供

獲家人尊重選擇 堅定走上救援之路

離開熟悉的環境適應新地方,蘇衍霈面對各種壓力,有不同的方式舒緩心情。她慶幸得到家人的理解,才能堅定地走上人道救援的路。

蘇衍霈說,前往救援的地方一般網絡不太穩定,因此會提前下載歌曲、影片和綜藝節目供消閒娛樂,每當思鄉時會聆聽廣東歌、觀看本地男子組合ERROR的綜藝影片,也會看看家中毛孩的影片、閱讀家人的信件,並欣賞男朋友為她畫的作品。此外,做運動也是她發泄壓力的好方法。

她提到,家人雖然擔心其安全,但亦尊重她的選擇。事實上,多年前她已開始為這份工作做準備,包括學習知識、累積工作經驗,以及規劃財務等。她相信自己的專業,知道要面對的風險,從而克服未知的恐懼,勇敢走上救援路。

記者:林家希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