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小學生玩電子產品時長與家長成正比 逾半受訪家庭曾爆親子衝突

2024-01-14 12:47

研究揭小學生玩電子產品時長與家長成正比 逾半受訪家庭曾爆親子衝突
研究揭小學生玩電子產品時長與家長成正比 逾半受訪家庭曾爆親子衝突

有調查發現,小學生在學習之外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遠高於衞生署建議,且與家長使用的時間成正比。如果按數據估算的話,兒童使用時間甚至比家長多一倍。

日均使用4小時 假期增至6小時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於去年7至10月進行一項研究,以問卷訪問了773位小學生的父母、祖父母及監護人等,結果顯示孩子於學習用途以外,日均花4小時使用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而假日使用時間更大增至平均6小時,比家長多1至2小時,遠高於衞生署建議,即小學生每天不應花多於2小時使用電子產品作娛樂用途的指標。如果將小學生分為初小(小一至小三)及高小(小四至小六),則發現高小學生使用時間大幅拋離初小,假期更用超過全日三分一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其中,有逾八成小學生常用電子產品來「觀看網絡影片」,用來「打機」的則達六成。

調查發現,孩子於學習用途以外,日均花4小時使用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而假日使用時間更大增至平均6小時。資料圖片
調查發現,孩子於學習用途以外,日均花4小時使用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而假日使用時間更大增至平均6小時。資料圖片
研究於去年7至10月進行,以問卷訪問了773位小學生的父母、祖父母及監護人等。陳浩元攝
研究於去年7至10月進行,以問卷訪問了773位小學生的父母、祖父母及監護人等。陳浩元攝
郭義聰認為,研究數據顯示家長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和時間長度對子女有密切影響。陳浩元攝
郭義聰認為,研究數據顯示家長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和時間長度對子女有密切影響。陳浩元攝
結果顯示孩子於學習用途以外,平日平均花4小時使用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陳浩元攝
結果顯示孩子於學習用途以外,平日平均花4小時使用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陳浩元攝
Candy指疫情期間買了平板電腦給兒子上網課,當兒子接觸網絡遊戲後一度上癮。陳浩元攝
Candy指疫情期間買了平板電腦給兒子上網課,當兒子接觸網絡遊戲後一度上癮。陳浩元攝

24.5%家長為私人空間給孩子看手機

逾五成家長認為,子女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過長,但研究發現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間與家長成正比,按研究數據估算,家長每日使用時間是1小時的話,其孩子的使用時間便會倍增,達2小時4分鐘;約7成家長表示,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是為了讓他們「可以放鬆」,48.4%說是「作為獎勵」,「因為兒童悶」的亦佔26.7%,「讓自己有私人空間」則有24.5%。

逾八成家長表示,有監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亦會預先提醒孩子停止時間,但如果孩子仍然長時間使用,家長傾向使用較強硬的方法處理,逾五成會「沒收產品」、三成會「責罵孩子」,亦有約兩成會選擇「關Wi-Fi」,只有少數家長用溫和手段處理,「提醒」或「協商」。超過一半受訪家長表示,過去3個月曾經因為使用電子產品的問題而發生親子衝突,研究亦指出高小學生發生親子衝突的機會率比初小學生高。

10歲童母親:兒子曾躲廁所打機逾句鐘

Candy(化名)育有一名10歲兒子,疫情時因經常需要在家上網課,便給兒子買了平板電腦,但不出兩三個月,兒子便接觸網絡遊戲並上癮,每天花兩小時打機亦不足夠,曾經把自己關在洗手間打機超過一小時,亦曾因被禁止打機而與家人爭執,其中有一次更和婆婆起衝突並動手推對方。此外,兒子又因為觀看網絡影片而學會了講粗口,還經常提出氪金(充值)的要求。

Candy說,自己也有在閒暇時、如廁等空檔時間打機的習慣,認為孩子的行為或多或少受她影響。她表示,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帶孩子出街,現時於假日會盡量與孩子去沒有Wi-Fi的地方玩耍,其間如非必要,不會用電話。她亦與孩子「約法三章」,考試前兩個星期謝絕電子遊戲,孩子成績有明顯進步。現在兒子「打機」情況有所好轉,平日只玩1小時左右。她建議家長多跟孩子溝通,了解小孩上癮的成因。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認為,研究數據顯示家長自身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和時間長度,對子女有密切影響,家長如不想孩子沉迷,自己亦應做好榜樣,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娛樂,多花時間參與家庭活動,強化親子關係。家長亦應避免過早將電子產品給予幼童,應以圖書或益智玩具取代,預防電子奶咀現象。

記者:郭穎彤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 https://bit.ly/3uJ3yyF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