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逝世︱「台灣是中國一部分」論述由他「貢獻」 周恩來說「博士到底是博士」

2023-11-30 13:53

周恩來教基辛格用筷子。
周恩來教基辛格用筷子。

基辛格是中美建交推手,並是撰寫《中美聯合公報》的主要成員。當年在外交部美大司美國處工作、後擔任了外交部檔案館館長的廉正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時任總理周恩來後來在講解《中美聯合公報》時談道,其中關鍵的一句話是基辛格貢獻的,我們挖空心思也沒有想出來,「所以博士還有博士的好處」。

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開啟「破冰之旅」。尼克遜和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見面後即前往中國名勝古跡參觀,但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哪也沒去,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關在房間裡就中美聯合公報的未盡部分進行最後的談判。

公報的主要內容在基辛格1971年11月訪華時已達成協議,尤其是突破了其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表述,即:「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與毛澤東會面,由基辛格(右一)陪同。左一是周恩來。
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與毛澤東會面,由基辛格(右一)陪同。左一是周恩來。
周恩來教基辛格用筷子。
周恩來教基辛格用筷子。
基辛格和鄧小平把酒言歡。
基辛格和鄧小平把酒言歡。
70年代基辛格和周思來見面,促成中美建交。
70年代基辛格和周思來見面,促成中美建交。
1971年基辛格多次密訪中國,促成中美建交。
1971年基辛格多次密訪中國,促成中美建交。
基辛格促成了中美建交。
基辛格促成了中美建交。
1973年,基辛格在美國國務院記者會上。
1973年,基辛格在美國國務院記者會上。

廉正保表示,周恩來後來在講解中美聯合公報時談道:「這句話是基辛格貢獻的,我們挖空心思也沒有想出來。這樣人民的意見也表達出來了,所以博士還有博士的好處。我們原來提『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蔣介石也是這麼說的,但美方堅持要改稱『一部分』,因為他們國內有人反對。我們同意了,因為『一個省』和『一部分』是一樣的。『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一句中的『立場』二字也是美方提出的。」

另外,關於美國從台灣撤軍的表述,雙方仍有不小差距。喬冠華提出的方案是,美國「將逐步減少並最終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基辛格拒絕了,因為美國公眾絕不會答應。基辛格提出的折中方案是,將撤軍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的「前提」聯系起來。喬冠華請示後也拒絕了。

這樣談判陷入了僵局。基辛格問,如果找不到可為雙方接受的措詞怎麼辦?喬冠華回答說,這就難說了,達不成協議不發公報也可以。這讓基辛格有些緊張,因為如果公報不能發表,尼克遜訪華成果就無法體現。

最後,又是「博士」想到了一個主意,把撤軍這句話拆成兩句來說,這樣就可以表達更微妙的意思。喬冠華立刻表示有些興趣,還進一步提出用「前景」來代替「前提」,基辛格覺得這樣更好。大功終於告成。

基辛格感嘆:「中國領導人盡管富於魅力和意識形態熱情,但他們是我所見到的最不動感情地推行均勢政治的人。」

他說,尼克松訪華的真正意義並不是簽訂了什麼正式協議,而是兩個強大國家的領導人互相「估量」了對方,並且認定他們能夠執行並行不悖的外交政策,使國際關係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

基辛格後來曾感嘆:「我們已十分清楚,中國人做的事沒有一件是偶然的。」

基辛格說,通過幾年精心培育,美中之間發展了一種相互支持的關係,這是一種建築在地緣政治利益上的奇特的伙伴關系,這種關係因從未正式明文規定而更為有效。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